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广丰 > 人文历史 > 广丰人物

广丰历史名人集粹

文章来源: 广丰区人民政府 发表时间:2017-10-10 10:05
字体大小: 【    】

广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英雄名流代不乏人。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新中国建立后,广丰儿女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更大光荣,为本县的发展和建设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各条战线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民群众中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同时,从这里还走出了一批各行各业知名的领导人、科学家、艺术家。这些优秀人物同全县人民一起,谱写了广丰县历史的新篇章。
                            一、人物传
    王贞白
    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广丰县永丰镇人,唐乾宁二年(895)进士。授校书郎。后知时局不可为,便退隐乡里,在今广丰中学院内建山斋,传道授业,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为四方学者所推崇。手编所作诗300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7卷,在《全唐诗》中存诗1卷。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传诵。卒后墓葬于县城西门外城壕畔。并建王有道祠,祠已废,今县汽车站即其旧址。
    张叔夜
    张叔夜(1065~1127),字嵇仲。祖籍河南开封,后徙居今广丰县岭底乡家潭村塔底地方。初荫授兰州录事参军。宋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历官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右司员外郎、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出知诲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宣和三年(1121),宋江攻诲州时,设伏兵袭击,败降宋江,加直学士,调知济南府,镇压山东农民起义。继进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县)。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叔夜上奏,请率骑兵,切断金兵归路,未准,调知邓州,兼任南道都总管。金兵再围京师,叔夜率二子伯奋、伯雄,乃领兵三万人卫,进签书枢密院事。与金兵激战四天,颇有斩获。但终因援兵不至,城陷。叔夜受伤,仍苦战不已。钦宗车驾去金营,叔夜叩马劝阻。钦宗告以免生灵涂炭,不得不亲前往。京师陷后,叔夜被俘,金人议立异姓为帝,叔夜拒不签名推戴张邦昌,坚持立太子以从民望。金帅大怒,使从徽、钦二帝北迁。行至白沟,闻已至界河,矍然起立,仰天号呼,绝食,次日亡故,终年六十二岁。南宋朝廷为表彰叔夜忠节,谥“忠文”。宋绍兴二L.三年(1153),宋高宗下诏为张叔夜在信州永丰县墓旁建庙,赐庙名旌忠。张叔夜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将其衣冠葬在本县境内(今社后乡灵鹫寺西侧),到这时又清求建立祠堂。年久墓道陷落,仅存墓门旗杆石,1986年立碑重修。
    著有《奏议》1卷。
    施师点
    施师点(1124~1192),字圣与。吴村镇施村人。宋绍兴十七午(1147)进士。历官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教授、秘书省正字兼国史检讨官、校书郎及兼国史院编修官、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知池州(今安徽贵池县)、秘书丞、考功郎中兼礼部郎中、国子司业、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谕德兼权中书舍人、右庶子、秘书监、中书舍人、权礼部侍郎、给事中兼太子詹事、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泉州、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巾),江西安抚使。
    为官清廉正直,能关心百姓疾苦。乾道元年(1165)召对时直言:纶恩布泽,不及百姓,百姓苦于税赋,请诏谕豁免税赋积欠,孝宗同意。先是州郡上交朝廷赋税,例于年终稽考。当时主计大臣,请求先期稽考,师点得知,矍然提出异议:此令若行,上下逼迫,民将不聊生。有谓今令已下,师点仍据理力争说,于民有害之事,只恨改正不速。终追罢此事。师点还注重荐举人才,重视人才储备。仟给事中时,进言孝宗,广储人才待用。他也着意求号访人才,对四川等边远地区人才,尤为关注。出使金同时,在金廷,应对有守,执礼不辱,使金人惊服。一向以礼自持,曾对儿辈说:我平生为官,听任升沉,未曾以个人得失介怀,从不趋炎附势,须知富贵不可以巧图,只有忠孝才是吾辈大事。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下宪。葬今吴村镇官山村棋盘坪。
    著有《奏议》10卷、《制稿》8卷、《东宫讲义》5卷、《易说》4卷、《史识》5卷、《正宪集》67卷、《正宪外集》3卷。
    吕廷彦
    吕廷彦,原名日彦。泉波镇吟阳人。少年颖悟,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宋嘉定十年(1217)文武都科状元。授忠翊郎,迁升谏议大夫。廷彦立志抗金雪耻,与朝臣意见不合,未得重用,辞职归里。
    王  祯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县人。元代农学家及木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元成宗时,历任安徽旌德、信州永丰(今广丰)县尹。在永丰三年,为地方“办学、劝农、修桥、施药”,深受百姓赞誉。
    王祯在永丰政绩以劝农为最。引进桑苗棉种,教民栽培种植,亲自设计改革并推广农机器具。在农事实践中,积累资料,从元贞二年(1296)开始撰写《农书》,于永丰任内定稿,至皇庆二年(1313)刻行,前后用厂17年的时间。
    《农书》原有37卷,现存36卷,约13 6万多字,图文并茂,插图306幅。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业、对土壤耕作、栽培、施肥、灌溉等尤多精辟沦述。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对农业作系统研究的农书,为后世推崇备至:,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和《授时通考》等书中的农器图谱,多引自《农书》。开译成外文传至国外,在中外农业史上有深远影响。此书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建国后,曾出版排印本、校点本。
    在撰写《农书》时,王祯感到传统的刻版印刷和胶泥活字印刷费工费时,有碍文化传播。他受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启迪,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刻制木活字,用棕刷刷印,可多次印刷;创造“转轮排字盘”,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在我国印刷术上是个划时代的创举。
    王祯还鼓励饲养家禽,以为“鹅鸭之利,又倍于鸡,居家养生之道不可缺也”。他对蔬菜生产也颇有研究,在《百谷谱》中详述大蒜、韭菜种植法,提倡多种大蒜韭菜。今本县白银鹅、三黄鸡饮誉全省,县城东南郊广植大蒜、韭菜之风,源出于此。
    黄从龙
    黄从龙(1189~?),字云之,号碧金。少阳乡黄家山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授郢州(治今湖北武昌)推官。元兵南下攻襄阳(治湖北襄樊市),郢州处要冲。从容啮指血书“死战报国”四字,与其子熙力战而死。
    周端礼
    周端礼,字应和。排山镇人。供职枢密院。宋嘉定六年(1213),尝充任庆贺使,奉命使金国。金人阴谋半途劫走礼币,借词使者失职,挑起事端。不意被端礼察知,先将礼币他移,夜果有其事,竟无所得。计未逞,金主不知。天明端礼至金,按国书如数送上礼币,金主和大臣们惊慌失色,只好优礼相待。端礼还,因不辱命,转官东南第十将,统领襄阳等府兵马,威重一时。
    徐宗仁
    徐宗仁(?~1276),字求心。南宋淳祜十年(1250)进士。历官国子监主簿、考功郎兼崇政殿说书、国史编修及实录院检讨、授吏部侍郎、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权礼部尚书兼益王府赞读。开庆初年(1259),上书理宗直言董宋臣为误国祸首。景炎元年(1276),保卫益王出逃海上,于崖山兵败殉国。
    张天宗
    张天宗,宋景炎元年(1276),天宗起义兵随文天祥抗元,失败后,率部走粤西、奔安南(今越南),迷道,抵归顺州那签(今广西靖西县旧州街),开阡陌,辟田园,建房舍,实行“亭田制”,设乡塾延师教子弟,与当地壮族人民亲密无间,群众推为峒官,号其住处为“顺安峒”。传位五世,共历133年。
    笃列图
    笃列图(1279~1330),字彦诚。父忠武侯守信州,始移居永丰。少时聪敏过人,初领道州录事司事,元至顺元年(1330)应策试取为蒙古榜进士第一(状元),任南台御史,整饬吏治,奸邪畏伏。临终时嘱治丧不做佛事,二子沈、泷,皆名进士。
    郑  轼
    郑轼,字式之,号大石。明成化年间进士。余杭令任内,政绩卓著,召为御史,按察湖广等地。尝奏免南北尺籍,以便戍伍,墨吏望风。解职调任四川副使。辞官还乡,隐居大石山,诵歌吟诗,怡然自得,故称“大石翁”。
    吕  翀
    吕翀(1469~1522),字天翰。号岭山行俊。泉波镇吟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刑科给事中、云南佥事、四川按察司副使。武宗继位,宦官刘瑾专权,政治昏乱。吕翀毅然上疏请修明德行,消除灾祸,未被采纳。继又弹劾刘瑾党羽内监韦经贪赃劣迹,以及李兴、王舆盗砍陵木等不法情事。次年冬,刘瑾假传诏旨将大学士刘健、谢迁罢职,朝野上下为之侧目。而吕翀又一再上书抗争,以为“二臣去留,系国家安危”,并直陈“且刚正者既去,则柔顺者必进,而遂左右之所欲,祸不可言”的隐忧,均无应报。此后两都台省,纷纷疏劾刘瑾罪恶,而刘瑾竟又矫旨逮捕了上书揭发者。吕翀受朝廷杖责后,削职为民,迨瑾伏法后,吕翀又被起用为云南佥事、四川副使。在任期间,修成都江堰,以资灌溉,深受百姓称颂。
    吕  夔
    吕夔,字祖邦,号星石。生于夔州得名。明弘治壬戌(1502)进士,任工部主事,经理江淮水务。适逢旱荒,夔克己俭约,省事便民,百姓多以得活,后拟提任翰林,令先谒见首揆,执意不从,遂任虞衡主事,管理仪真瓮厂,改革弊端,升为员夕卜郎。颇得少师梁文毅的信任,推荐为选部郎中。用人考核,都很精明,声名更大。后任杭州知府,颇著政绩。夔为人修身洁己,风度文雅,喜欢吟诗,著有《草堂余兴集》。后因服丧回乡,筑莲湖书院,与朋辈安度余生。
    夏尚朴
    夏尚朴(1466~1538),字敦夫,号东岩。横山镇廿三都人。文学家。明正德初,赴京会试,见刘瑾乱政,不试而归。正德六年(1511)成进士。历官南京礼部主事、惠州府(治今广东惠州市)知府、山东提学副使、南京太仆少卿。尚朴常与魏校、湛若水等人共同讲学。后因大学士桂萼被劾涉嫌,得吏部尚书方献夫为其洗脱,不久引病还乡。早年从娄谅传授“主敬”之学,魏校颇赞赏他“才提起便是天理,放下便是人欲”的话。著有《中庸语录》、《东岩文集》8卷、《东岩诗集》8卷等。
    吕  怀
    吕怀(1492~?),字汝德(一作汝愚)。号巾石。泉波镇梧桐坞人。文学家、天文学家。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兵科给事中、春坊左司直郎、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太仆少卿。以湛若水为师,笃学圣贤之道,博览群书,精通哲理、经史、诸子、天象、音律诸学。因不肯阿权贵,辞官还乡。著有《心统图说》2卷、《巾石类稿》30卷、《周易卦变图传》2卷、《箫韶考逸》6卷、《律吕占义》3卷、《洪范补传》1卷等。寿过八旬。

余祚征
    余祚征(?—约1645),字符之,号文斋。文学家。明崇祯l—六年(1643)会试列副榜,授凤阳府(治今安徽凤阳县)推官。对唐王聿键因勤王被罪锏高墙,祚征待之以礼,及聿键在闽自立,而祚征已卒,囚赠应天府丞,谥忠贞。著有《文斋文集》11卷。
    詹兆恒
    詹兆恒(1613—1646),字月如。排山镇卅八都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官瓯宁(治今福建建瓯县)知县、南京御史。南明福王立,擢大理寺丞、少卿。唐王立,拜为兵部左侍郎。因起义军攻陷含JU(今安徽)、庐州(治今合肥市),兆恒先后两次上疏参劾总督高斗光,并要求让史可法代替斗光,因而受崇祯谴责。福王立,以马士英为首的贵族宦党官僚,争权夺利,排斥异己,马士英竟公然将阮大铖推荐给福王,诏令冠带进见,兆恒愤然上疏极谏,不听,请辞还乡。不久,福王兵败被俘,唐王立于福州,兆恒协助黄道周防守广信,顺治三年(1646),道周兵败被俘,广信府失守,后兆恒率部数厂人据怀玉山(在今江西玉山县北)抗清,复出兵进攻衢州的开化县,兵败阵亡。
    张炳良
    张炳良,字景阳。沙田镇十六都人。名医。少年时屡试不中,于是弃学从医,精心钻研,医术大进。一天,行医至湖口县地,途遇出殡的棺木中有鲜血滴出,便询问情况,抬棺人答以贫妇因难产,死已两天,炳良告诉能救活棺中母子。于是开棺扶起,进针用药,果然产下婴儿,母子得救。炳良有个邻居,素与怨隙,因子病危,请求救治,炳良慨然前往,用人蒜一斤捣烂,掺入泉水三斗,病人喝后便全身发抖,盖上厚重棉被,稍后出大汗,病便痊愈。有詹某因病求诊,炳良告以须服药百剂,可詹某只服十分之九,见症状已消除,就私服补药,旧病立即重发,再次求医,炳良表示虽扁鹊亦无能为力。有个富产妇女,于严冬患病,炳良诊断为中暑。有少年欲败坏炳良声誉,假装患病,用被蒙面求医,炳良诊断为病危,不为诊治。少年讥笑他“严冬的病诊为中暑,尤病之人断为病危。”不久,此少年果然病亡。崇祯二年(1629)任太医院官,县令题“后秦越人”匾额赐赠。著《医案》10卷,已散佚不传。
    顾菊生
    顾菊生(1817~1865),字师陶,号淡如。永丰镇人。少时好读经书和名臣奏疏,笃思立身致用。同治元年(1862)进士,初以员外郎供职户部,后以郎中承办左宗棠差委,核办宁、绍、金、衢、严等处钱粮事务。宗棠颇称赏之,奏请以道员留浙补用,代理绍兴知府,下午伊始,即捕治蟊役,为民除患,郡民称庆。后署理金、衢、严道。时值兵乱致田舍荒败,菊生抵任后,即兴修水利,整治荒田,振兴文教,安民定、并条定章程上书行省,终以劳瘁卒于官。
    徐  谦
    徐谦,字益卿。号白舫。永丰镇人。文学家。少时聪敏颖悟,秉性孝顺友爱,县令陈万里称为奇才,亲书“太史第”三字送他。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吏部主事。丁丑年(1817)补授考功司,派充会试对读官。乙卯年(1819)为监督储济仓,谨慎秉公,清明廉正,任期届满时,前来送行的不绝于途,都认为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好仓官。次年,转海运仓,工作仍象储济那样。钦差莫宝斋颇器重他。徐谦和林文忠、毛春门、刘眉生、李兰卿结为莫逆之交。后因父丧归,母亲年迈,他便决意辞官,在家侍养。平口除隆重仪节外,不与官衙交往,闲时吟诗寄兴,颇多著述。府县显要敬佩他的品学,请他去白鹿洞、鹅湖、兴鲁、昌黎、紫阳、丰溪等书院主持讲席,培育后学,激励上进。晚年更加致志于命理之学,享年八十九岁。著有《悟雪楼诗存》34卷、《孝经讲义》、《灵山遗爱录》、《桂宫梯》、《物犹如此》、《恐惧修省录》、《一卷冰雪》等书籍约六十余种,刊行于世。
    杨  文
    杨文(?—1654),岭底乡高阳人。屠大出身(一说石匠),农民起义首领。文素骁勇,爱抱不平,深受当地民众拥戴。明末,政治腐败,民不生,义军纷起。清顺治四年(1647),因防守高阳百总祝八十仗势欺民,杨文激于义愤,遂带领全族登上九仙山,投奔原聚义于九仙山的周天吉、黄魁宇。后魁宇行为不正,天吉暗助杨文,杀魁宇,据九仙山,自为山主。附近贫苦农民,因不堪官府苛捐杂税的压榨,纷纷上山聚义,义军数达9000余人,声势浩大,于顺治五年竖旗起义,屡败官军,官府上疏告急,朝廷下令闽、渐、赣三省会剿。相持两年,义军岿然不动。顺治十一年十月一日晚,杨文亲自下山巡哨,不幸被清兵乱炮击伤而亡。山上无主,义军随后告散。
    王赓言
    王赓言(1880~1912),字拜飏。永丰镇人。清末民初,追随孙中山致力革命。江西光复后,出任广信府第一任府知事,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赓言幼负大志,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烈之功。清光绪三十年(1904),毕业于广信中学,考入江西武备学堂。三十二年,赓言毕业于武备学校,以优异成绩选送日本振武学校,越三年卒业。再入测量部,旋加入同盟会,组织江西同盟分会。孙中山深器重之,任为干事员。是时,赓言于学习、工作之余,常钻研制作炸弹,以备一朝之用;又创设武学报社,广征同志,于闽、粤诸省起义,屡次出力。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消息东传,赓言束装归国,投身革命。南昌光复后,赓言毅然以组织北伐队为己任,后以军费支绌而中止。广信光复,土匪蜂起,赓言受荐任广信府知事,路经铅山县河口镇时遭歹徒狙击身亡。有译著《步兵操典》、《海陆战时公法》,未及刊行。
    韩宗愈
    韩宗愈(,—192/),号文若。大石乡四公人。著名中医。精通《内经》、《难经》、《伤寒》、《温病》等古医典籍。民国初期,曾在县城兴办“原道医局”。著有《医经百解》。其子金池、金章,深得中医家传,均颇有名气。
    王洪学
    王洪学(1907~1932),桐畈镇王家村人。幼年为地主放牛,13岁学做棉纸。民国十八年(1929)参加革命,并饮鸡血酒宣誓:“从今天起投身革命,愿共患难,同生死,严守秘密,永不反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九年初,洪学和吴运清被派往盘岭的茶园、石人、石溪、高阳等地,以收购纸茶的“客商”、“风水先生”、“屠户”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次,洪学率10余名红军战士,深夜潜入沙田镇垄口村向豪绅筹集钱粮,化装和尚巡夜,每到财主家门便插上一支香,战士们见香行动,一夜之间,筹集了大批钱粮。二十年1月, 洪学被选为中共广丰县委组织委员。由于当时反动派疯狂围剿,洪学妻儿不幸落人敌手,敌扬言:洪学三日内不降,便杀掉其妻儿。洪学没有因此而屈服。二十一年初,县政府派自卫队驻桐畈、沙田一带,民团、大刀会分驻廿四都和十六都,妄图消灭红军和革命力量。县委部署苏区游击队、花枪连、赤卫队等配合县赤警营,两路夹击消灭敌军。拂晓前包围桐畈,洪学亲率红军战十10余人,冲进敌营,猛杀猛冲,红军获得全胜,缴枪57支,毙敌10多名,俘敌40多名。在战斗中,洪学不幸光荣牺牲。
    黄达三
    黄达三(1878~1941),永丰镇人,祖籍下溪镇罗村。著名工匠。少时受地主欺压,被迫进城投师学木匠。心灵手巧,勤学苦钻,三年艺成,技术全面,尤擅小木。达三的木制品:狮滚球樟木香炉、莲花托烛台、多型茶盒碟、犀牛玩具等,均极精巧。花床、香几,至今榫头紧凑,式样大方,有独特风格。群众誉为“上有鲁班,下有达三”。传艺徒二十余人。其子金湘尤深得家传,曾研制成木质吸水机、手摇切肉机、木制自动火车等。
    俞慕英
    俞慕英(1920—1942),女,永丰镇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岩中学高中学生,成绩优等。慕英经常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曾在日记中写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恨我为一弱女,不能投笔从戎,如一旦遇寇,唯一死殉国”等豪言壮语。是年农历四月三十日,日军犯境,慕英举家避居吴村镇普塘亲戚家。五月初六日,口军四山骚扰,慕英一家和村上群众匿避山上,忽小孩啼哭,被日军发现,强行掳走。慕英视死如归,而无惧色,在刀枪威逼下,从容走出隘口,途经一水塘,纵身跃入,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杨  石
    杨石(1920~1949),又名文中。广东大埔县人。农家出身。14岁辍学,15岁投奔福建永安县苏区参加红军,编入七军团第一大队为宣传员。后任副班长、班长、排长。民国二十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在新四军教导队受训六个月,分配军部任见习参谋。随后在无线电训练班受训结业,改任报务员。二十八年,凋中共浙江省委机关为无线电台负责人。三十一年,调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任报务员,后任闽北特委机关党支部书记,干部班班长。三十五年下半年,杨石奉命带领游击队到广丰铜钹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三十七年1月,被任命为闽北游击队指导员,4月又任命为上(饶)广(丰)县委书记。1949年5月,被派来广丰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解放并接管新区,解放后,组建人民武装广丰县大队,杨石任副政委,系中共广丰县县委委员。同年7月,升任县大队政委、县委副书记。杨石领导县大队担负剿匪重任。同年10月1日凌晨,在岭底乡旱塘剿匪中光荣牺牲,终年30岁。1957年3月9日,广丰县人民政府将杨石烈士墓迁葬于县革命烈士陵园。碑文日:流血牺牲,英雄气节似白杨,艰苦奋斗,革命意志如磐石。以缅怀其业绩。

段锡三
    段锡三,湖南房县人。民国十三年(1924)任本县知事,开办平民教育馆、县法政传习所。时值久旱,米价大涨,富户粮商闭仓抬价,万民忧愤。段令开常平仓发放积谷济急,日夜加工砻米,按人平价供应糙米一斗,卸任时,民众夹道欢送。
    叶凌华
    叶凌华(1909~1966),号镜秋。永丰镇人。民国十四年加入国民党,二十至二十三年在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上海医学院肄业,二十八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历任复南、三岩中学教员、校医,重庆中央医院实习医师,上饶中心医院总住院医师,福建159后方医院医务长,72兵站医院医务长,中校医务主任等职。解放后,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
    解放前,凌华曾为中共地下党筹集经费,主动捐献银元100元及一批西药。被列为建党对象。民国三十八年3月加人中共地下党组织。原赣东工委副书记熊荒陵在其党员登记表上曾签署“为人忠实,性情孤高。医术精良,算得上全县第一,对党热爱忠诚”的评语。1950年,清理地下党组织时未认定党籍。1984年经调查核实,县委研究决定,恢复其党籍。
    凌华医德高尚,精于内科,擅长儿科,在县医药界享有盛誉,深受群众信任和爱戴。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含冤自缢,1979年平反昭雪。
    徐金崧
    徐金崧(1886~1968),永丰镇人。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先后执教于铅山鹅湖师范、省立上饶中学(包括该校前身上饶信汀中学、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六中学)、广丰中学等校50年,教学兢兢业业,深受人们尊敬。解放后,曾当选为上饶市政协委员、市二届文联委员、美协理事。金崧书法较著名,上饶茅家岭革命烈士纪念塔原碑文即其手迹。
    范堂春
    范堂春(1898—1968),岭底乡石人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石人乡苏主席、县苏司炮队长、县苏土地委员、县苏军事委员、闽北游击纵队中队长、新四军军部管理排长、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休养连连长、三野军部卫生院行政队长、江西贵溪于校总务科长、上饶军分区卫生部休养所长、上饶专区医院协理员、中共广丰县盘岭区委书记、广丰县粮食局副局长等职。他曾当选为县二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5月病逝,享年70岁。
    顾沛年
    顾沛年(1886—1970),永丰镇人。著名厨师。江西省第四师范毕业,曾从教数年,后改习烹饪。所烹调菜肴,色、香、味俱全。筵席设计,别具一格。佳肴中擅烹花椒鸡、八宝鸡、鱿鱼花、蝴蝶鱼、松花鱿鱼、绣球鱼丸、鱼翅炖鸡、生炒肚尖、蜜饯火腿、虾子海参、,鸳鸯大爪、狮子头肉丸、金盘托荔枝等百余种菜肴,以及燕窝酒席,皆脍炙人口。且善制各色点心,尤以酥饼称著,香、脆俱绝,远近闻名。当时,凡县城、洋口、五都、杉溪及上饶等地上等酒席多请沛年承办。
    周重福
    周重福(1945—1977),五都镇杉溪双桥人。1969年参加民发煤矿工作,任主井底信号挂钩工。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77年5月31口,深坑工区矿井回采区发生冒顶,两位工人同时被埋,一人抢救脱险。重福立即从大巷底下赶来,奋力抢救另一位工人,不意顶板上再次大冒顶,巨大石块往下压而殉职。重福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人的精神,深受人们敬佩。
    黄荣福
    黄荣福(1958—1985),洋口镇黄坳头人。初中文化程度,1978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不久即任班长,先后受到部队嘉奖5次。当部队接到赴云南老山前线参战的命令后,荣福多次请战。在连队誓师动员大会上,荣福慷慨陈词:“部队培养我成长,给我荣誉,现在我要报效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临战训练,荣福针对山岳丛林的作战特点,对战士严格要求,全班各项军事技术名列全连前茅。
     1985年1月16日,在坚持云南老山116阵地无名1号高地的战斗中,荣福率领6名战士配合九连搜索残敌,敌军依靠易守难攻的石缝、岩洞,负隅顽抗。荣福叫战友隐藏起来,自己捆好三颗手榴弹向洞内投击。由于距洞太近,自己臀部也中了弹片,他咬紧牙关,抠出弹片继续战斗。全班歼敌10名,伤敌4名。搜索战斗刚结束,敌人又在炮火的掩护下,疯狂地发动新的反扑,荣福沉着指挥全班,击退了敌军一次次的反扑。最后,因通讯中断,荣福主动要求去指挥所报告战况,不幸于途中壮烈牺牲。荣立一等功。
    周行键
    周行键(1895~1986),原名承乾。永丰镇麦田畈人。著名冶金材料专家。民国十六年毕业于菲律宾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讲师、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三十四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开士大学进修力学冶金。三十七年底,冲破险阻,毅然从美国回到上海。在蒋介石逃离大陆时,他积极参与研究所里的反迁台斗争。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副馆长、冶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冶金陶瓷研究所长沙分所所长、矿冶研究所所长、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行键在机械设计、黑色冶金和金属压力加工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早年从事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对钢的铸造与轧制和金属薄板力学作过系统研究探索。留美期间,与美国著名物理冶金专家萨克斯合作,开展了金属薄板变形力学研究,并获得重要成果。发表了《在椭圆形之膨胀处应力和应变之情形》论文。建国初期,领导了球墨铸铁的研究,成功地浇铸了汽车曲轴等,首次在我国开发了球墨铸铁的新技术,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自然科学成果奖。参与了国家科委主持的第二次科学规划工作,主持了压力加工学科十年规划的制定,刘推动我国金属压力加工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参加了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昆明贵金属研究所、长沙矿冶研究院的组建和创建工作,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行键于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曾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湖南省三届人大代表和四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还曾任湖南省科委副主任,湖南省金属学会二、三届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二、三届常务理事、荣誉会员。行键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为我国科技事业奋斗近60年。为纪念他,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特在院内树立了一座半身铜像,像高1.3米,大理石底座,通高3.8米。
    庄  腾
    庄腾(1909—1987),下溪镇岔路头人,名中医。先后曾当选为县第五、七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一至七届人大代表;县—至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广丰县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江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历任县中医院院长,还曾兼任县科协副主席。少年时代随父学中医,16岁独立行医。精于内、妇、儿各科,尤以妇科造诣较高。其《汞硫散冶愈膈反胃症》一文,曾被收集在省地《名老中医经验汇编》。

柳国权
    柳国权(1913—1988),吉林省扶余县人。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大学。民国二:十六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北平沦陷,停学南下,参加南京教育部举办的战地服务训练班。二十七年被派到江西弋阳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在广丰杉江中学、玉山日醒中学任教,嗣以进步人士涉嫌,曾一度被国民党囚于上饶集中营。三十四年后,先后在上饶师范、上饶县中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任上饶县中教导主任,广丰中学副校长、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平反昭雪之后,任五都中学副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政协广丰县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曾先后当选为广丰县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丰县一至七届人大代表;第一、二、五、六届广丰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广丰县第一、二、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国权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是广丰县和赣东北地区教育界深受尊敬的老前辈。1985年6月离休,副县级待遇。1988年7月病逝,享年75岁。
    蒋润观
    蒋润观(1916~1990),毛村镇人。民国二十七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干事、副政指、特派员、股长、科长、县委副书记、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县委书记、师长、军政治部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史教授会主任、总政保卫部长、福建省军区政委、军事学院副教育长等职。他是第五届全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晋升为少将。1986年8月,国防大学正兵团职离休。
    战争年代,润观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系列战役、战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有丰富的作战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润观投身于我军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学术难题,勇于创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军培养大批中高级指挥人才贡献厂毕生的精力。在10年动乱中,润观坚决地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晚年,积极参加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润观—生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己奉公,顾全大局;艰苦朴素,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愿,1990年5月2日,他的一部分骨灰由其夫人、女儿和女婿护送返回故乡,撒在军潭水库中。
    刘德维
    刘德维(1917—1991),岭底乡军潭村人。民国二十七年参加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任连长、作战参谋、副营长。淮海战役负伤致残,调后方任江西贵溪残废军人荣誉学校副大队长、大队长。195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上饶专区优抚股长、教导科大队长等职。1959年10月调回广丰参与县政协领导工作,曾当选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庄新才
    庄新才(1968—1995),下溪镇大坪村人。下溪派出所联防队员。1995年1月15日晚,县公安局部署“严打”统一行动,庄新才同下溪派出所干警一起被安排在县城西桥三岔路口设步值勤。凌晨4时许,庄新才为保卫人民利益、维护社会治安,在缉拿盗窃犯与之英勇搏斗时,被罪犯的棱形尖刀刺进右下腹部,割破腹腔内大血管,因出血过多,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1996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俞百巍
    俞百巍(1927~1996),永丰镇人。民国三十五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西洋文学系,三十七年毕业于由中共华南分局领导的香港达德学院文哲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江西工委南昌特派员、南昌特委书记、中共赣东工委书记、二野西进支队二中队一分队队长等职。解放后,历任遵义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科长、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工农速成中学校长、贵州省文艺干校副校长,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贵州省文化局副局长,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副厅长、厅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百巍参加革命40余年,积极地投身于党的革命事业。解放前,他以笔为武器,在华南、香港、南洋等地报刊上发表政论和文艺作品,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黑暗,歌颂革命的必然胜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工作,潜心于贵州新兴地方剧种黔剧的剧目建设,以他为主移植、改编、创作了大量黔剧剧目,如脍炙人口的《秦娘美》、《奢香夫人》、《血披毡》、《山高水长》等。晚年,在病中还不断关心和积极扶持贵州省戏剧事业;对江西、遵义地下党的党史撰写工作给予热情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百巍生前向组织和亲属提出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把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
                          二、人物寻踪
    孟太后避难长贵寺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宋朝的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被金兵攻破,王室宗亲、后妃三千多人都做了俘虏。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后被尊为元佑太后,又因避讳改隆佑太后),因早已被废,出居瑶华宫、延宁宫。因两宫失火,又离宫出居相国寺,故幸免于难,得以乘乱逃出汴京,与一个贴身侍从,装成农妇,夹杂在难民队伍中,向南逃窜。一路上,她们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受尽千辛万苦,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滋味,其悲苦之情,难以尽述。
    这一天,她们来到广丰县境。在一条山路上,见有一个路亭,便坐下来歇息。皇后闭上眼睛,恍惚来到一处密林中,看见一座破庙。突然后面金兵追杀过来。她急忙跑进庙中,藏在菩萨脚下。金兵冲进庙来,没发现她,呐喊着走了。她吓出一身冷汗,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还靠在路亭上,刚才原来是一场梦。
    她们继续往前走。过了一天,走进一个山谷,转过一座山峰,只见面前一片密林,林中一座破庙,就跟梦中见到的一般。她走进庙中,跪在佛像前祈求神灵保佑。一个老尼见她们一脸愁容,实在可怜,收留了她们。
    晚上,孟皇后思绪万千,怎么也睡不着。她想到国破家亡,自己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虽然逃得一命,但后果如何,结局难料。想到这里,她万念俱灰,一心只想遁入空门,了此残生。于是,她打定主意,要长住此间,再也不想往前走了。从此,她日日在庙里祈祷、诵经。由于她们是带发修行,人们只知道庙里新来了两个斋娘。
    两年后,宋高宗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社会逐渐安定,他想起太后生死不明,心中不安,派人四处打听。广丰离杭州不远,很快便得知下落,高宗即派人把她接到杭州,尊为皇太后。又派僧人慧远重建破庙,再塑金身。建成后,元佑太后又亲至寺朝拜,赐名“长贵寺”,并在寺旁亲植桂树一株,以示长贵(桂)。
    长贵寺在今壶峤镇永乐村,古时属四十七都。清代曾一度毁圮,有徐姓民众捐资重修。“文革”中被毁,今已一片废墟。
    韩世忠西岩寺求神
    古代,广丰经排山至江山有一条驿路,是通往浙江的交通要道。南宋将领韩世忠率兵追击叛军时,曾经此驿路到了排山。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武将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未成,率领精兵二千,经衢州、信州逃往福建。福建邻近杭州,叛军不除,必为后患。高宗即封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命令他带兵去追击叛军。军情紧急,韩世忠率军从杭州出发,夜住晓行,不觉来到衢州江山,沿古驿道进入广丰县境,队伍来到排山,天色已晚,韩世忠传令宿营,他与随从卫士投宿于天桂岩下的西岩寺。
    韩世忠深知,领兵打仗,士气非常重要。他见了寺中佛像,想出了一条“借神威壮军威”的妙计。叫来住持僧义通,焚香燃烛,韩世忠跪拜向神祈祷:“此番人闽,必有一番恶战,求神灵保佑,早日讨平叛贼,奏凯还朝,必报神恩”。当晚,他梦见神人告诉他:“高宗洪福,将军必胜,叛贼必亡。”次日,韩世忠把菩萨托梦之事向全军宣告,在一旁的义通和尚附和说,他也得了同样的梦,韩将军必胜无疑。众将士听了他们二人之言,士气高涨。
    大军到了浦城渔梁驿,与苗军相遇。宋军将士都知道韩将军有神助,个个锐不可当,叛军大败,苗傅被擒。韩世忠还朝向高宗奏道:“此战大获全胜,一是托主上洪福,二是有神灵相助。”便说了西岩寺求神之事。高宗准奏,赐西岩寺“广福罗汉院”匾额,并赐住持僧义通“紫衣法师”称号。这块匾额至今犹存。

刘伯川痛打曹吉祥
    刘伯川,广丰县下坊人,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考中二甲第21名进士,时年才18岁。那时没有翰林,做了个“部郎”的小京官。
    当时有个太监曹吉祥,因迎接英宗复辟帝位,“夺门”有功,深受宠信,被封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权倾朝野,时号“九千岁”。他为了显示自己威权,试百官的心态,在一次朝会时,叉开双脚,在金殿门口一站,抬起一只手,要百官从腋下钻过去。众官慑于他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低头而过。朝仪纠察官也视而不见,任凭他胡作非为。血气方的刘伯川见此行径,早已义愤填膺,当轮到他进门时,他举起朝笏,朝曹吉祥劈脸便打,直打得他头破血流,蒙头转向。众官大叫“打得好!”
    曹吉祥回过神来,扭着刘伯川去见皇上,要皇上为他作主。英宗责问刘伯川:“曹爱卿功大官高,你一个小小郎官,怎敢动手打他?”刘伯川镇静地回奏道:“封爵虽高,朝廷奴仆;官职虽小,天子门生。”四句话,堂堂正正;16个字,字字有力。朝堂众官连说“有理!有理!”英宗也暗暗佩服,觉得此事不宜深究,便说了一声:“下去吧!”曹吉祥见状,不敢再纠缠了,便悄然退走。后来,本县进士吕怀,特地写诗一首,赞颂刘伯川一身正气,敢作敢为。诗曰:
    王殿初开晓日迟,豺狼当道触朝仪。
    星垣多少龙文剑,不及刘郎笏早枝。
    曹吉祥白挨了一顿打,在百官面前失了面子,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报复机会。天顺二年,刘伯川被任命为河南汝州知府,曹吉祥想出一条杀人不见血的恶计:买来上等毛笔,用孔雀血浸泡笔尖,产生剧毒,派人化装成卖笔商人,到汝州府衙门前口口叫卖。自古文人爱笔,刘伯川听得“卖笔”之声,便命人叫来,一看那笔,爱不释手,便买了几支。时值严冬,刘伯川取笔蘸墨,批阅公文,笔尖冻结,刘伯川便习惯地含在口中融解。笔尖化开,毒性发作,刘伯川中毒身亡,死在汝州任内,所以县志说他“卒于官”。
    陈太后博山寺出家
    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皇太后陈氏因患眼病而导致双日失明。宫廷御医、京都名医皆束手无策。朝廷贴出黄榜,晓渝天下:有能治愈太后眼疾者,赏赐给高官厚禄。
    当时,广丰博山寺高僧元来,号无异禅师,不但佛学渊博,而且精通医道。闻皇上出榜求医,心想:“吾佛以慈悲为本,今陈太后双日失明,何不前往医治。若能痊愈,亦可光吾佛门。”主意既定,立即尽夜兼程,奔赴京城。
    无异禅师到了京都,揭了黄榜,进宫为太后治疗眼疾。天从人愿,手到病除。不数日,太后重见光明,皇上龙心大悦,便召见禅师,实践皇榜诺言欲赐以高官厚禄。无异合掌启奏道:“小僧何能。太后圣体康复,一赖圣朝洪福,二仗佛力匡救。小僧乃方外之人,富贵非我所求,但愿皇恩浩荡,光我佛门!”皇上允奏,下令江西钱粮免解三年,用以建造博山寺宇。并派一名将军监造,面谕将军:务必将博山寺建成“天下第一丛林”。
    将军奉旨监造,丝毫不敢怠慢。历时一年,工程全部告成,计有大殿16栋,小厅24座,藏经阁、斋堂、僧舍、库房一应俱全。将军回京复命。皇上询问寺院规模,将军谦逊地回奏:“堪称天下第二丛林。”皇上恼怒,斥责道:“第二,何不第一?”将军因此获罪贬职,郁郁而死。
    太后得知博山寺殿宇重建竣工,即启銮驾至寺进香,以谢神恩。驾抵博山,见寺庙四周峰峦叠翠,风光秀丽,殿宇巍峨,宛如宫阙,心中甚喜。因追念监造将军无辜获罪而死,私心不安,遂嘱寺僧塑将军像,立于寺中。后来寺僧称此像为监经韦陀。
    太后在博山寺日日拜佛诵经,生活在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中,不忍离去,便在寺出家,皈依三宝,整整度过了三个春秋。
    三年后,皇上派人迎接太后回归大内。寺僧感念皇上和太后重修殿宇之恩德,将陈太后在寺三年的睡榻,谨慎保存,留传后代,以示不忘,世人称之为“娘娘床”。此床至解放后尚存,“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民间,不知下落。
    张炳良湖口县行医
    明朝崇祯年间,广丰县十六都出了个名医张炳良。他12岁学医,到20来岁还无人请他看病。他十分沮丧,便到本县嵩峰乡田边村与桐畈镇大坑村交界处的龙华寺拜佛。上过香后,和尚叫张到梦床一睡。不久,他便昏昏入睡,很快得了一梦。梦见一个白发老翁突然把一张膏药糊住他的嘴巴。醒来时,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请一个老和尚“圆梦”。老和尚说:“膏药乃医家之物。膏药糊口,预兆先生须到湖口县行医方可出名。”张炳良听信此言,回家后即收拾行囊,动身赶赴湖口县,寄寓在一家客店。
     一天来到郊外,正遇到出丧人群。他见棺材中滴出鲜血,忙上前阻拦,得知是产妇难产而死。张炳良说,“人还有救,快快开棺!”棺盖打开后,张炳良取出银针,扎进产妇心窝,不一会产下婴儿,母子得救,一针救活两命。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张炳良能起死回生,名声大振。
    一次,有一个青年走进他的寓所,诉说得了头痛病已经几年。曾请名医看过,说要用活人脑浆为引方可治愈。他说:“活人脑浆何处去找,我是死定了。听说先生能起死回生,请救我一命!”边说边哭了起来。张炳良给他诊脉后说:“这病果然怪,那名医的药引也不错。不过我教你一法,可代人脑:找一千顶旧雨笠,剪下顶部,煎成浓汁服用即可。”那人欢喜而去,买了一千顶新雨笠,叫亲友帮忙,逢着墟期,在路口将新雨笠换行人的旧雨笠,凑足一千顶,回家如法炮制,果然治好了病。敲锣打鼓来到张炳良寓所称谢。
    某日,张炳良正在一家药店歇息,有个面黄肌瘦、大腹便便的人来取药。老板接过药方一看,大吃一惊,把药方递给张说:“这位先生吃了虎胆,竟敢开上四两砒霜,岂不医死人?”张看了药方,又细看病人,说:“此人腹中有条鞭虫,大如汗巾,长约一丈,四两砒霜杀它不死,但惊动了它,反害人性命。”即取笔把砒霜四两改为“半斤”。老板大惊说:“这,可要出人命的!”张说:“出了人命我来担当。”病人回家服了此药,腹中一阵剧痛,屙出一条虫,盛满了一脚盆,病也就好了。人们都说张是“神医”。
    有一次,湖口县衙役老王来请张看病,自述口渴难当,每天要喝两大壶开水,身体越来越差。张炳良说:“这是消渴症。”问他平日有何嗜好?老王说“最爱吃瓜子。”张问:“瓜子壳何在?”老王说:“家人见我每天要吃一大盘瓜子,想看看我一年要吃多少,就把每天的瓜子壳扫起来装在大瓮中,已经积满了一瓮。”张说:“你此病不必用药,回家后每天取瓜子壳一斗,煎汁三碗,饭前服下。瓮中瓜子壳煎完,你的病就好了。”老王回家照办,一个月后病果然好了。他给张炳良送来厚礼致谢。张说:“我一没有开方,二没有用药,怎好收你的礼。”坚辞不受。老王千恩万谢,逢人便说:“张先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品行高尚。”
    张炳良名气越来越大,经地方官府推荐,于崇祯二年(1629)征召到京城,被任命为太医院官。告老还乡后,知县高运元送给他一块匾额,上写“后秦越人”。秦越人是古代名医扁鹊,匾文意思是称赞张炳良为“后世的扁鹊”。此匾直至民国时期还高悬在十六都张姓祠堂的大厅正中。
    詹兆恒两度出山
    清兵人关攻陷北京后,明朝还有江南半壁河山。在南京的福王得知詹兆恒回到家乡,就带领随从赶到广丰卅八都,请詹兆恒出山。
    詹兆恒的老母想预卜一下福王的“国运”,在接待之时,先给福王送上一碗圆圆的、白白的蒸鸡蛋,看他怎么吃:要是把整个鸡蛋放进口中是“一统江山”,要是把鸡蛋夹碎就是“山河破碎”。只见福王拿起筷子,把鸡蛋夹成粒粒碎块。詹母见了,摇头叹息,闷闷不乐。老夫人把儿子唤进后堂,悄悄地劝他“不要出山,在家侍奉为娘”。但詹兆恒去意已决,跪下说:“儿子尽忠不能尽孝,请母亲恕罪!”老夫人深知无可挽回,长叹一声,说:“你去吧”。
    福王回南京登上皇位,称弘光帝,封詹兆恒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朝中大权掌握在马士英、阮大铖等奸党手中。他们不顾民族危亡,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詹兆恒一到南京,便上疏建议革新政治,起兵抗清。昏庸的福王,贪图享乐,对兆恒的建议毫不采纳,兆恒深感忧虑。正在此时,得知老母亡故,便请辞还乡奔丧。不久,清帅多铎率兵10万,破扬州,渡长江,取南京,福王败俘被杀。消息传到卅八都,詹兆恒悲愤填膺,痛念壮志未酬身先还,未与福王共存亡,一直耿耿于怀。
    就在这一年的闰六月,明朝的唐王在福州即位,称隆武帝。他得知詹兆恒赋闲乡里,便派一位王妃为特使,到卅八都请詹出山。王妃见了詹兆恒,传达了圣旨:封詹兆恒为兵部左侍郎,协助黄道周守广信府(今上饶)。卅八都有一条山坡小路叫“娘娘岭”,就是当年这位王妃曾经走过的道路。
    詹兆恒受命以后,倾尽家财,招募乡里子弟三千人,操练成军,准备开赴广信。临行时,留下头发及衣冠,以表誓为抗清捐躯的决心。
    詹兆恒二度出山,来到广信与黄道周会合后,两人彻夜研究部署,收编各州府县地方武装,招募民壮,训练成一支抗清劲旅,然后兵分三路:一路出抚州、一路出婺源、一路出休宁,抗击清军。但因清军兵精马强,明军多被分割瓦解,婺源、抚州相继败退,广信失守。詹兆恒采取避实击虚战法,率军退守怀玉山。休整了几天,即进攻浙江常山、开化县,抄袭清军后方。在开化灵头山,不料清军后续部队赶到,詹兆恒陷入重围。清军派员劝他投诚,许封官爵。兆恒正气凛然说“誓死不做番官”。双方鏖战,尸横遍野,终因寡不敌众,全军惨败,兆恒阵亡,首级被清军割去示众。他所率领的乡里子弟兵三千人,只剩下18人生还。开化人民钦佩詹兆恒的忠勇,将他尸体人殓运送到卅八都。乡亲们对詹兆恒及三千抗清英烈深表哀痛,在卅八都垒起三座大坟,葬以头发衣冠,号“千人坟”,表示对他们的崇敬与怀念。
    杨文娶妻
    杨文,广丰十五都高阳(今属岭底乡)人。清顺治年间,曾率众聚义九仙山,威名远震。他本是一个石匠,砌石、封砖、垒桥、石雕等手艺都很出色,在附近几个县出了名。
    这一年,邻省浙江江山县毛坂乡一个豪绅建造府堂,杨文受雇在他家做石工,干了几年,与府中小姐的一个丫环结识,暗暗相爱。纸包不住火此事被老爷知道了,存心要教训杨文。
    一日清晨,杨文挑着畚箕上工,走到府门前边,只见老爷怒气冲冲地逼近杨文,指着他大骂道:“你这个臭石匠,呆狗忖飞鸟,胆敢勾引我家丫头,哼,痴心妄想!”骂了一通,又冷笑说:“除非是畚箕落地当锣响,扁担下水往上漂!”说毕,又是一阵讥讽的奸笑。
    杨文是个硬汉,岂能受此奚落。老爷的辱骂气得他怒火填膺。他狠狠地把畚箕往地上一掼,将扁担往河里一丢,大喊一声:“我不干了!”说也奇怪:畚箕落地时,“当”的一声,赛过锣响;扁担下河,一起一落直往上漂。杨文仰天大笑,老爷惊得目瞪口呆。正在这时,那个丫环飞步跑到杨文身边。朝杨文使个眼色,把嘴一努。杨文心领神会,拉着丫环,双双快步飞奔。等到老爷惊魂稍定,回过神来,他俩早已翻过山岭,向故乡高阳而去。
    归途中,丫环又高兴又惊奇地对杨文说:“老爷骂你时,我胆战心惊,失手丢落小姐的大铜镜,怎么竟与畚箕同时着地,发出铜锣一般的响声:你扁担丢下水,怎么会正好惊动鱼群,肩着扁担往水上漂?”杨文听了,觉得真是奇怪,怎会如此凑巧?沉思了一会,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头祝告道:“皇天在上,莫非我杨文要成就一番事业!今后若有出头之日,定要杀尽豪绅,为民除害,以报上天成全之恩德!望皇天助我!”从此,杨文立志造反。回到家乡,杨文暗暗联络周围受压迫、受欺侮的穷人,劫富济贫,跟随杨文造反的人越来越多,震惊了官府。当大批官兵围剿时,杨文带着队伍登上了九仙山。

三、500多年来的“绝对”
    金知府双山出奇对
    明朝天顺年间(1437—1464),广信府知府金铣博学多才,诗词对联无所不通。他喜爱山水,秉性好游,在任职期间,遍游辖境内的名山大川和古迹名胜,所到之处,多有题咏。他得知永丰(今广丰)县的六石岩景色颇佳,决定要亲往一游。
    六石岩在广丰县东南疆十都境内,系由六座雄奇瑰丽的岩峰组成,故又称六石峰。六峰高耸入云,状若巨鳌,宋人俞挨有《六石峰》诗云:“斫石云边著著高,几经吟笔写风骚。仙翁莫袖经纶手,好趁春风钓六鳌。”盛赞六石岩之雄、奇、险、美。
    这一年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正好出游。金知府带领几个随员,从府城上饶启程,来到了永丰县。知县听说府太爷要游六石岩,自然陪同前往。他们一行从东关出发,游经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东南名镇杉溪,又沿丰溪东岸而上,登上了双山岭,在一座路亭中驻足少憩。金知府举目四望,巍巍壮观的六石岩,映人眼帘。素负才名的金知府,见景生情,联想起脚下是“双山”,远望有“六石”,心有所感,便信口吟出一条上联:“出双山,望六石,六石磊磊”。吟毕,环视随从官员,征对下联。众人面面相觑,哑然无声,竟无一人能对。金知府自己苦思冥想,也对不出下联。
    原来这是一则“拆字对”:“出”字拆开是两个“山”字,六个“石”字加起来是两个“磊”字,“双山”、“六石”又是两个实际地名,要对出下联,难度确实很大,难怪随行人员对答不出。
    自此以后,多少文人墨客在游览六石岩时,提到这条上联,尽管搜索枯肠,然皆难以成对。清朝时,当地有个秀才,发誓要对出下联,以成全璧。但苦想多年,仍不能对出一字半句,一气之下,竟口吐鲜血,长卧不起。民国时,曾有人试对下联:“吕两口,栽四木,四木林林。”其解释是:吕姓两口子栽了四棵树,树大了成为森林。这在字面上倒勉强说得通,但不含实际地名,意境上也不理想,不能算是对上了。1983年2月5日《江西青年报》曾刊登此上联求对,但无下文。看来,这半副残联还有待后人续上理想的下联,使“绝对”不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