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做活“绿”文章 挖掘“绿”宝藏
【字体:   

——广丰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经验

近年来,广丰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纳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势,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做活“绿”文章,挖掘“绿”宝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助推生态资源价值“变现”,凝心聚力逐梦“绿富美”。

一、聚力摸清底数,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盘”

一是健全机制,狠抓生态产品市场运营。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广丰区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工作方案》,并积极借鉴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按照“资源共享、机制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原则,组建成立了两山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有力促进生态产品市场流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是全面摸底,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对全区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地等自然资源进行摸底,并有序推进统一确权登记,重点厘清林地、田地等权属问题,推动实现“三权”分置。依托摸底调查结果,梳理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林业、畜牧业产品等物质产品,以及具有休闲旅游观光价值的文化服务类产品,形成广丰区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供后续开发利用。目前,清单中收储资源占地面积达7680亩。

三是科学核算,开展生态产品价格评估。立足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依据生态产品属性,分类建立市场价格评估制度,为后续生态价值转化打牢基础。比如农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价格方面,主要结合全区23个乡镇(街道)重要农作物、经济作物上年收益价格或流转价格确定。再比如林地林权价格方面,主要结合林场远近、立地条件、林木种类、规格等确定。同时,为提升生态产品价格核算评估科学性,我区积极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组建具有生态资源资产评估咨询资质的评估机构和专家库,为产品的后续市场流通和交易完善价格依据。

二、聚力变现升值,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道”

一是开发生态产品金融贷款。探索“生态资源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通过金融信贷渠道,将生态产品、产权抵押变现。比如,区农商银行、广信村镇银行等推出马家柚“丰收贷”“惠农贷”“金柚贷”,已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资金3200万元。再比如,区两山经营管理公司在整合区内开发程度较低的林地资源等国有重点资源的基础上,率全省之先向江西银行申请国有生态旅游资源并购贷3.48亿元,为后续生态旅游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推动生态产品销售增值。立足市场销售这一传统变现渠道,运用品牌化经营模式,促进生态产品溢价,提升变现能力。创立“饶有丰味”区域公用品牌,针对区内特色农产品马家柚,开展IP化打造,构建“1(区域公用品牌)+1(产业IP+X(马家柚产业链上各类产品)”协同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广丰马家柚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双重认定,开发出柚汁、柚糖、柚皮等产品60余种,综合产值已突破20亿元。

三是促进生态产品融合利用。将农产品、林产品等物质产品和文旅、观光资源等服务类产品统筹考虑,构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一体化开发模式,助力农民增收。当前,我区已建立起东阳乡龙溪+蓝莓、吴村镇塘边+天桂梨等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带,获评江西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江西省首批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中国天然氧吧”“江西康养旅游打卡地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

三、聚力资源保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效化”

一是聚焦生态治理提效,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推进环境质量监控平台建设,建成25个废水在线监控站点、18个空气质量监控站点及2个智慧平台,实现对环境质量数据的动态监管。深入实施餐饮油烟治理、工业废气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新改建生活污水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站、建筑垃圾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18个乡镇污水处理站等环保项目,从源头上严控污染物排放、增强污水处理能力。

二是聚焦经济结构提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能耗台账、动态项目和“两高”项目清单,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对全区32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开展日常节能监察。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严控“两高”项目引入,推行工业企业进退场“验地、验水”制度。2020年以来,已有54个工业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被否决。同时,全力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泉波镇、嵩峰乡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4个项目纳入2022年省光伏规划库。

三是聚焦生态功能提升,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污染耕地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等行动。当前,我区已完成34463亩安全利用类耕、1925亩严格管控类耕地治理任务,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7.3%;已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和省级森林乡村乡各7个;持证矿山累计投入修复资金约3500万元,修复面积达90.82公顷,已建成绿色矿山4座,在建绿色矿山1座,通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效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