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广丰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
【字体:   
广丰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在已经全面贯彻实施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江西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抓住新机遇,科学编制广丰县“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整村推进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广丰县以农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为基础,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以村为基本责任单民 位,以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加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全面开发,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目标的新阶段扶贫开发思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下降。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297元增加到2010年的3580元,年平均增长35.2%,平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长水平21百分点。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995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347人,减少了648人。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8.18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6.72万人,减少了1.46万人。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全县新、改、扩建通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道路42.12多公里,使贫困村通公路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0年的93%以上,贫困村2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简易公路率由58%上升到82.5%,贫困村交通难大大得到缓解;维修、兴修水利4处,贫困村农业灌溉能力得到提升;贫困村的生态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0%;解决了185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十一五”期末,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为99%,初中毛入学率为98%。通过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县、乡、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大有提高。乡乡建有卫生院,5个贫困村都建有卫生室。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状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5个贫困村都建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引导、扶持贫困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扶贫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全县新建、续建了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毛竹、油茶、天桂梨、红薯等一批生产基地,培植了2家扶贫龙头企业。一些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已初具规模,增强了贫困村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广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拓宽扶贫领域,落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做法是: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将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按照整村推进的目标要求确定好年度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证措施,统筹安排好财政扶贫资金、部门整合资金,确保整村推进的资金投入;扶贫办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方式经常深入贫困村开展检查调研,不断强化督查和宣传工作,努力促使各项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采取整村推进和连片特殊特困区域开发相结合的扶贫方式。
按照为小康打基础的要求,围绕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整村推进目标,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村逐年进行规划,为了扎实实施整村推进规划,100%以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村。同时还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变,用途不改,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行业部门涉农资金投入到贫困村。从2001年起,都有省、市、县三级的机关和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到贫困村,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不通过验收不挂钩。  3、因地制宜,综合整治,走二条开发路子。一是就地开发的路子。对资源条件较好、改善交通条件成本较低的贫困村采取就地开发,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项目,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二是转移就业的路子。通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和引导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五年累计培训3000人,据了解,在目前返乡农民工中,凡通过职业学历教育后就业的人员,就业岗位好,工资收入高,不易被载员。
3、注重打牢基础,突出四个开发重点。在整村推进过程中,紧紧抓住影响大局的关键环节。一是突出抓改善基础设施,为贫困群众创造发展条件;二是突出抓覆盖贫困农户的优势产业,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夯实基础;三是突出抓生态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四是突出综合素质提高,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村的村官都得到统一培训一次。二是不但重视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而且注重对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4、坚持多渠道投入,整合三大资金和力量投入。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打赢反贫困歼灭战。大力整合五大资金和力量投入扶贫开发。一是财政投入,五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66万元。二是社会投入,省直、市直、县直单位和个人共投入帮扶资金240万元。三是群众投入,着重通过参与式扶贫方式,发动群众当家作主,自力更生。通过大力整合三大资金和力量投入,从而为我县顺利推进各项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
5、探索扶贫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六大制度。建立健全资金投向制度、集体讨论制度、政策把关制度、公告公示制度、专户报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六大制度。由于制度完善,近年我县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安排使用中没有发现违法违纪问题。
6、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推行贫困群众参与式扶贫。一是加大机关定点挂勾帮扶力度,继续采取层层派机关单位联系到村和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也称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具体帮扶的措施,每年有5个省直、市直单位派出20多名干部帮扶到村;二是不断拓宽社会帮扶渠道;三是积极推进贫困群众参与式扶贫的做法,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在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中,赋予贫困群众平等参与和管理的权力,积极引导贫困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1、存在的困难
1)返贫率高,绝对贫困人口多。据统计,2010年底,在全县69.97万乡村人口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口还有6.72万人,占全县乡村人口的9.6%。加之“十一五“期间低标准地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于基础不牢,收入不稳,返贫压力大,绝对贫困人口在较长时间内还将存在。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基础设施薄弱,建设缓慢。主要是水利设施薄弱,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水利条件有所改善,但大部分五、六十年代建的水库坝塘以及沟渠常年失修,改善条件投入较大,负担较重,困难较多。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村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雨水好的年景能脱贫,遇灾减产就返贫。其次是人畜饮水困难面大,一些原来得到解决的因种种原因又重新面临饮水困难,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村民小组吃不上自来水。
3)交通通讯落后,教育、卫生条件较差。大部份村及村组公路大多是不规则的拖拉机路,且晴通雨阻。还有少数农户点不上电灯,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严重制约着商品流通及经济发展。
4)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单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缺乏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财政收入困难,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5)科技素质低,观念落后。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较低,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靠自身发展根本无法脱贫,智力扶贫的任务艰巨。
6)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县级财政收入除保工资、保运转外,可用资金少,造成县级项目资金投入能力弱,项目的实施主要靠上级的投入。
2、挑战
一是解决温饱人群的脆弱性和返贫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虽然已解决温饱,但由于标准低,又处于极为边远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自身拥有的资产(主要是土地)质量低;社会保障系统弱,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综合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低。综上三点,注定返贫率很高。
二是贫困群体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贫困群众已不满足于仅仅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和更有效的生产技术、致富信息、外出务工培训指导等等,这些需求给扶贫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三是未列入扶持的贫困村还很多,矛盾日显突出。主要是有不少没有列入贫困村,但贫困程度与列入的贫困村并没有太大差别,得到多年扶持的贫困村已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没有得到扶持的村相对比较落后,矛盾突出。
四是劳动力外流与就地开发力量短缺的挑战。现在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造血”功能梗阻。
五是对扶贫工作指导提出新的要求。主要是扶贫标准及调整机制需要完善;扶贫重点区域需要加强指导;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需要健全;相关政策需要衔接。
是如何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根据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来确定扶贫开发的领域、重点等,都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是国家继续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对农村全面实施反哺政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二是我省新一轮的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三是到村普惠特惠政策力度增强。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逐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日益加大。为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
四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到村投入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大扶贫格局已初见成效。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扶贫资金的聚集作用、放大效应进一步发挥,扶贫重点村的投入将逐年增加。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抓住机遇,坚持统筹发展,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巩固以专项扶贫为主导,以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扶贫战略和工作机制,注重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基本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开发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有效衔接,把社会救助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手段,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2、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通过5年的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任务
1.以整村推进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按照人力、物力、财力“三集中”原则,搞好贫困村山、水、林、田、路综合配套,开展贫困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使贫困村面貌有新的变化。
2.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增强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把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壮大提升畜牧、马家柚、金银花、猕猴桃、毛竹、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引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按照“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进一步巩固扩大级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建立高标准实习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努力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参训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
、项目规划布局
项目的选择与安排,主要是从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出发,并根据本市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素质等状况来进行统筹规划的。本期规划着眼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突出重点、适度连片、集约开发、科技先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突出生产发展项目和科技培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还相应安排一批科教文卫和其他配套项目。
(一)项目规划内容
1、生产发展项目
(1)马家柚产业:新发展高标准马家柚基地250通过以点带面辐射贫困村、贫困农户参与马家柚产业。
(2)金银花产业:新发展金银花基地500,今后5年逐渐在铜钹山镇各村铺开,使之成为该镇农民稳定的收入支柱产业
(3)猕猴桃产业:新发展猕猴桃面积100
(4)蔬菜产业:在适合种植蔬菜的重点村中支持农户大力发展蔬菜。
5产业抚育改造毛500
(5)畜牧产业:通过培育养殖大户,辐射带头周边农民参与养殖,形成规模,使广丰成为闽浙畜牧产品的供应基地。
2、基础设施项目
1路建设:新修维修通村公路25.458公里,修建村内道路
27.86公里。
    (2)通村水利设施建设及改造:新修维修通村水利设施15.765千米。5年新增灌溉面积4700亩。
3)安全饮水:新建饮用水源坝1座,饮水蓄水池2座,自来水引水管道2千米,5年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农户1350户,解决5000人及4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3、环境生态项目
人居环境改造:解决2430户的人居环境,使村庄更加文明整洁。
4、社会事业项目
1)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组织活动中心6个,增强基层组织建设能力。
2农贸市场建设建设农贸集散市场1个,占地3000平方米,可极大活跃罗城3个乡镇农副产品的交易。
(二)项目年度安排
本规划共安排项目71个,其中:通村公路项目13个,村内道路项目15个,水利设施项目18个,安全饮水项目3个,桥梁建设项目2个,种植业项目6个,养殖业项目1个,人居环境改造项目6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6个,农贸市场建设项目1个。
年度安排为:
1、2011年度:本规划共安排项目16个,其中:通村公路项目3   个,村内道路项目2个,水利设施项目4个,桥梁建设项目1个,种植业项目1个,人居环境改造项目3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2个
2、2012年度:本规划共安排项目11个,其中:通村公路项目2   个,村内道路项目4个,水利设施项目4个,种植业项目1个
3、2013年度:本规划共安排项目15个,其中:通村公路项目2   个,村内道路项目4个,水利设施项目4个,种植业项目1个,养殖业项目1个,人居环境改造项目1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2   
4、2014年度:本规划共安排项目12个,其中:通村公路项目2   个,村内道路项目2个,水利设施项目4个,安全饮水项目1个,种植业项目1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1个,农贸市场建设项目1个。
5、2015年度:本规划共安排项目 17个,其中:通村公路项目4   个,村内道路项目 3个,水利设施项目2个,安全饮水项目2个,桥梁建设项目1个,种植业项目2个,人居环境改造项目2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1个。
)项目资金安排
本规划依据市级可用于扶贫开发的各种资源和全“十二五”期间预计国家可能扶持我的财政扶贫资金约为2786.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4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61.65万元,信贷资金50万元,部门配套资金955.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42万元,其他资金22万元。本规划项目设计分成4大类11项。资金投入主要由国家投入.行业部门和自筹资金大部分组成。(详见附表)。
、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来源
总投资2876.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145万元,占总投资的39.8%;部门投资955.5万元,占总投资的33%,群众投劳及自筹资金561.65万元,占总投资的19.5%,社会帮扶资金142万元占总投资的4.9%信贷资金50万元,总投资的1.7%,其他资金22万元在总投入2876.15万的项目资金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84.15万元,占总投入的75.9%;环境与生态建设、社会事业项目494万元,占总投入的17.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198万元,占总投入近6.9%。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类安排比重
申请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14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安排资金826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的72%;社会事业项目安排资金151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的13.2%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安排资金103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的8.9%;增收产业项目安排资金65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的5.9%
(三)投资预期效益分析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将在扶贫、生态、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全整村推进贫困村累计“十二五”期间可新建和改造马家柚、毛竹、金银花、猕猴桃、畜牧等基地面积1500亩,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共可增收300万元,人平可增收300元以上。养殖大牲畜6000千头,共可增收1200万元,人平增收400元。加上当地农副产品、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全县10个贫困村近3万人,人年可增收2000元以上。
2、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科学合理,作物布局更加优化,马家柚、毛竹、金银花、猕猴桃和畜牧产业进一步壮大,并能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资源潜力,有效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并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
3、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资金来源坚持国家投资和个人集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规划总投资2876.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145万元,占总投资的39.8%;部门资金955.5万元,占总投资的33%;群众投劳和自筹资金561.65万元,占总投资的19.5%;社会帮扶资金142万元,占总投资的4.9%;信贷资金50万元,占总投资的1.7%;其他资金22万元。投资计划为:
1、产业增收项目198万元,占总投资近6.9%。其中扶贫资金65万元;部门投资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万元;信贷资金50万元;群众投劳和自筹68万元,在项目计划中:
(1改造毛竹项目2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0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
(2)马家柚、金银花、猕猴桃、蔬菜基地建设项目162万元,其中扶贫资金40万元,部门资金5万元,信贷资金50万元,社会帮扶5万元,群众自筹62万元。
(3)畜牧养殖项目1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5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84.15万元,占总投资75.9%。其中:扶贫资金826万元资金885万元群众自筹393.15万元社会帮扶贫资金60万元,其他资金20万元。在项目计划中:
1通村水利设施建设项目572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61万元,部门资金11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4万元,其他资金20万元。
2)通村路修建项目731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87万元,部门资金294.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6万元。
3)村内道路修建项目736.1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07万元,部门资金470万元,群众自筹59.15元。
4)安全饮水项目7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40万元,部门资金7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万元。
(5)桥梁建设项目7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31万元,部门资金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6万元。
3、人居环境改造项目206万元,占总投资的7.1%。其中:扶贫资金103万元,部门资金33.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8.5万元。
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288万元,占总投资的10.1%。其中:扶贫资金151万元,部门资金3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4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2万元,其他资金2万元。在项目计划中:
(1)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21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27万元,部门资金31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万元,其他资金2万元。
(2)农贸市场建设项目7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4万元,部门资金1万元,社会帮扶资金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确保责任落实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领导,办公室负责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规划指导,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制定落实工作规划、方案和措施,加强业务指导,搞好配合服务,确保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落实到位。
(二)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在资金统筹整合上创新,以无偿资金带动有偿资金,以补助资金带动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形成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实现整村推进。二是在扶贫模式上创新,形成立体综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过去单纯的由重生产性开发到既注重生产性开发又注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增强政策观念,加强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合理投放扶贫资金,真正使贫困户受益。各类扶贫资金尽可能集中在一起使用,发挥整体效益。财政扶贫扶贫资金全部实行报帐制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足额到位。扶贫资金的分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乡、村两级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跟踪检查、项目验收制度,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审计部门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对任何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遏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违纪违规问题。
(四)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
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结合各地实际,本着“实施、实用、实效”的原则,分类、分区域,有针对性地为农民举办各类种、养、加工技术培训班,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贫困村的贫困户主要劳动力培训一遍,确保贫困村群众每户有1人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科技当家人”。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发创业。科技人员可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技术资本,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对科技人员在贫困地区兴办的扶贫开发项目,可以在扶贫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加速贫困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
(五)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贫困村建设为支点,以片区开发、区域开发为框架,继续组织直部门、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坚持实施“1351工程”,每名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5年帮扶1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实施“村企共建工程”,动员企业到贫困村兴建基地、联办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施整村推进打好基础。加强与省、市各级各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单位的联络,打造帮扶平台,对接帮扶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行动。同时,组织新闻单位加强对扶贫开发和社会扶贫的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倡导形成“扶贫光荣,济困光彩”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与党员队伍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使之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要求。同时,加强扶贫队伍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扶贫部门职能作用,指导和帮助贫困地区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加强对扶贫产业、扶贫工程、扶贫项目的科学考察和监督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有关部门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