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上饶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
【字体:   


目录

前言

1“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成就

1.1基本情况

1.2水利发展主要成就

1.3主要特点

1.4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1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2.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1指导思想

3.2基本原则

4水利发展目标

5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5.1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5.2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5.3水利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6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我们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水利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的科学指南。

根据江西省水利厅以及上饶市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安排,上饶市水利局全面启动和部署了全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布局、任务,于2014年12月编制完成《上饶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为上饶“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奋力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江西绿色崛起重要增长极”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1“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成就

1.1基本情况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南毗福建省南平市,西濒鄱阳湖,北临安徽省池州市、黄山市,东靠浙江省衢州市。地理位置东经116°13′至118°29′,北纬27°48′至29°34′之间。东西向宽210Km,南北向长194Km。省内与景德镇、九江、南昌、鹰潭、抚州五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2.2791×1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65%。

上饶市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区,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地势东高西低,主要河流自东向西流入鄱阳湖。境内山地面积2342平方公里,丘陵区面积14436平方公里,平原区面积6013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0.27%、63.34%和26.39%。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十二个县(市、区),总人口759.68万人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17万人,农业人口608.51万人。201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1.30亿元,农业总产值328.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7.0亿元,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我市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省五大河流中的两条——信江、饶河为我市的主要河流,纵贯全区,两条河流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水系属鄱阳湖水系;信江全流域面积17599平方公里,占鄱阳湖区集水面积的10.9%,其中我市境内有约9523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面积的54.1%;饶河主要由乐安河与昌江组成,全流域面积15300平方公里,占鄱阳湖区集水面积的9.5%,主流乐安河流域面积8820平方公里,昌江流域面积6260平方公里。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量丰沛,无霜期长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6.7~18.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76.9mm;但降水受地形影响较大,武夷山区和怀玉山区多雨区降水量均在1800mm以上;降水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春季(3~5月)占37~47%,夏季(6~8月)占24~38%,秋季(9~11月)占10~15%,冬季(12~2月)占12~18%;在年际上,最大年降雨量为最小年降雨量的2.2倍以上。全市陆地蒸发在550~1120mm之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都在600~1000mm左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6.8×108m3,列全省第二位;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区内洪旱灾害发生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共修建各类水利工程1.3万余处,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工程2229座、万亩以上灌区36处、中型以上水闸26座、重点水源保护地14处、堤防加固达标长度789.39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632座,引水工程4066处,机电灌、排泵站4987处及132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39.73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342.57千公顷;除涝耕地面积77.97千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2万公顷;水电装机达45.1794万千瓦;各类堤防工程堤线总长2093.25公里,保护耕地面积129.64千公顷,保护人口252.99万人;此外,263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水利工程为上饶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水利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上饶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水利迈入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1)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丰富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5年来,市水利局向省水利厅报送重点水利项目210项,总投资达228亿元,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2011年至2014年,全市已累计落实中央、省级水利投资42.25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投资将超过60亿元,约为“十一五”中央、省级水利投资26.16亿元的229%,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3)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抗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部分重点堤防基本达到设计防洪标准。上饶市及各县城防洪及五河整治重点段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省重点建设项目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鄱阳湖区防洪工程第六个单项、1~5万亩堤防除险加固以及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及五河治理项目等正在实施。全市共新建及加固堤防146公里,河道整治与疏浚河段长152公里。

“十二五”期间,我市局部水旱灾害严重,2010至2013年,全市四年累计洪灾损失达3.1亿元;同时,防灾减灾也取得显著成绩,防洪减灾效益达4.6亿元,最大程度地减轻了2013年五十年一遇秋冬连旱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抗击洪水和干旱的胜利,得到省市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4)民生水利建设有新跨越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安排,全面推动民生水利建设。5年共解决2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预计至2014年底可全部完成全市1028座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增年供水能力3657万m3,新增供水人口56.4万人,发展灌溉面积28.9万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节水示范项目建设有序展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推进,全面开展了鄱湖、七一、饶丰3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三大灌区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65,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新增上饶县作为全国“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替补县,机电泵站及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完成大型机电泵站更新改造5座,改造泵站装机4.33万千瓦。水利血防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力推进2010年水利灾后恢复重建。

(5)水利规划编制有新成果

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完成了200~1000平方公里31条河流、50~200平方公里24条河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治涝专项规划、山塘治理专项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全市农村自来水专项规划、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上饶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等几十项水利专项规划。完成了上饶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基础数据。

(6)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有新进展

按照长江区域和江西省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新建大坳灌区、新建夏营、上饶市城市防洪工程三江导托渠改扩建减灾工程、横峰县城市防洪等56个中小河流治理、上饶市农村自来水工程、铜埠、太白、黄柏垣、清潭水电站、马鞍山水利枢纽、清沙湾水利枢纽、枫林、珍珠山生态文明乡镇、凤凰湖、群英水库水利风景区等骨干工程前期工作。

(7)水利服务绿色生态江西,秀美江西雏形显现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卓有成效。2010~2014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096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0.04万平方公里,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先后启动,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141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0.112万平方公里。

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完成了全市水功能区划,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全面开展全市水量分配细化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我市的万年县列入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13年全市河流水质优于Ⅲ类水河长529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5.8%,主要供水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共对41个水功能区进行评价,达标36个,达标率87.8%。2013年万元GDP用水量23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1立方米(含火电),分别比2010年下降18.7%和28.2%。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6。

农村水电迈上新台阶。2010年至2013年底,新增农村水电装机3.062万千瓦。预计到2014年底,可完成1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解决小水电代燃料人口0.3394万人,保护天然林1.12万亩,完成74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

(8)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至2013年底,全市有改革任务的12个县(市、区)、47个国有水管单位均通过省级验收。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453个,农民参与用水管理灌溉面积184.60万亩。水利建设管理不断规范,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积极探索水利建设总承包和工程代建制等建设管理新模式,建立多层次质量保证体系,加大了水利建设稽察力度,推进了水利建设市场的稳步发展。开展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理试点,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价改革在探索中前进,水利良性发展机制和体制逐步建立。

(9)行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了初始水权分配工作。水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条例及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地方性配套水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颁布,水利法制体系日臻完善。防汛抗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更加完善,全市218个乡镇成立防汛指挥部及其办公室,1742座小型水库聘请水库安全管理员开展巡查报汛工作,12个县(市)建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水行政管理不断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河道湖泊及涉水事务管理等水行政执法不断加强,水事秩序明显好转。农村水电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违规水电站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和分布进一步改善。同时水利科研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六大系统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1.3主要特点

回顾上饶市水利工作五年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树立水利发展新观念,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实现人水和谐。结合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水利建设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水利实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高举生态旗帜,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调配水资源的新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注重传统水利、民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理念转变。注重用新机制服务传统领域,以新体制开拓新市场,全面推进上饶市水利和谐发展。

(2)注重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水利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水利的支撑保障作用。紧紧围绕实现全省在东部崛起新战略,高度重视防洪保安。针对我市洪涝灾害频繁,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实际,强调在未来十年内,防汛仍然是我市水利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民生水利,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部署要求,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

(3)注重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根据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先后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价改革等,在改革中不断破解难题,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推进水利工作创新。在防汛方面将防汛机构延伸到乡镇、建立小型水库安全员巡查制度、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三大创新”使基层预报预警、应急抢险、抗灾救灾措施更加完善;在民生水利方面,完成了全市及各县级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并开展了全市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配合全省完成了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实行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将用水总量、水功能区达标率、用水效率等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

(4)注重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业行政水平。编制了《上饶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上饶市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上饶市水量分配细化研究报告》、《上饶市市管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等一系规划。开展了《上饶市水资源公报》《上饶市水资源管理年报》、《上饶市水务管理年报》、《上饶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旬报》等编报工作。为提高水行政部门办事效率,精简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缩短了审批办理时限。同时,大力强化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如防汛抢险、抗旱服务队建设,农村水利技术指导,节水技术推广,努力拓展服务范围和功能。

1.4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水利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水利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防洪抗旱治涝减灾体系不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强

防洪安全保障程度不高。一是缺少流域控制性工程;在我市境内的信江和饶河两大河流,均无大的控制性防洪工程。二是堤防工程防洪能力不足;市、县(市、区)重要城镇防洪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病险工程多等问题,防洪能力整体较低;现有堤防大多标准偏低,除部分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或正按设计标准进行建设外,大多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仅3~10年一遇,险工险段隐患多,万亩圩堤改造工作虽已开展,但进度缓慢。三是康山、珠湖蓄滞洪区工程基本建成。但是,按照国家防总对蓄滞洪区规范建设要求,康山、珠湖蓄滞洪区还存在防洪标准不高、不少配套工程也未全面完成,特别是珠湖蓄滞洪区的建设,近几年基本没有工程建设经费投入,加上工程已运行多年,工程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四是中小河流均为补丁式治理,缺乏系统治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使防御难度加大。五是城市和主要易涝区排涝能力不足。六是防洪抗旱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还不强。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民生水利建设任务艰巨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较突出。虽然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有不同程度存在,全市预计还有约76万人的饮水安全尚未得到解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兴建,标准低,不少工程带病运行,效益衰减,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水旱灾情,凸显水源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如2013年伏秋冬三季持续大旱,最严重时农田受灾面积高达300万亩。目前,且现有灌溉面积中大多灌溉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不足。农田排水设施条件也很差,排涝能力不足,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繁重。

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仍然较重。全市有2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和1201座非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小(二)型病险水库亟待除险加固。

(3)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突出

上饶市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显不足,配置能力不高,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加上现有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工程型缺水普遍存在,部分区域存在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突出,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如横峰县、德兴市等城镇缺水严重,上饶市中心城区及大多数城镇供水水源单一,缺少应有的应急备用水源,难以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等引发的供水危机。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重点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还不强,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加强。

(4)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土保持工作有待加强

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0.49万平方公里;现有崩岗0.05万处,崩岗面积0.3万公顷。同时,由于修路、采矿、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建设活动和陡坡开荒、顺坡耕作等不当的农业开发活动,以及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致使全市每年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0.75万公顷左右,局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湖泊行蓄洪能力明显降低,汛期经常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进一步加剧了水患灾害。

(5)鄱阳湖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持“一湖清水”,守护“两江碧水”任重道远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低水位出现时间趋早、延续时间趋长,水量减少,水质下降,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湖区等地区钉螺面积和血吸虫病人数回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受到严重影响。持续低水位,给我市环湖区的几个县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带来严重影响。鄱阳湖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排污量增加,湖区水质明显下降。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Ⅰ~Ⅱ类水占85%,90年代为70%,2003年以后鄱阳湖Ⅰ~Ⅱ类水质占50%,2008年汛期水质Ⅰ~Ⅲ类也不到30%左右,10~11月注入长江出湖水质变成了Ⅳ类水,12月下降为Ⅴ类水。同时,湖区低水位使洲滩显露时间提前和延长,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种群减少,生物量下降;长时间的低枯水位,致使湿地变“干地”,湿地质量下降。鄱阳湖区的水生态环境,其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和水生动植物产品等生态服务功能趋于衰退。

(6)水利投入不足,制约了水利的发展

由于上饶市经济欠发达,市级及以下各级财政的水利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制约了水利的发展。一是至今没有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近年来财政预算内用于水利的投入几乎零增长,很多水利项目地方配套少;二是水利融资平台不多,投资渠道有限,每年融资数量少;三是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水资源费、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等水利规费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规模偏小、增长缓慢,影响水利投入。

(7)水利改革和管理有待完善,行业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水利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重建轻管”、“重规模轻效益”、“重骨干轻配套”、“重经济轻生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待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还不到位,水价形成机制与水资源紧缺状况还不相适应。农村水利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基层水管单位机制不活,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管理设施陈旧落后,职工队伍不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水利发展后劲不足,建设管理粗放,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水利管理及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增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和重大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确立,水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农电行业管理缺位,农村水电分级监管机构还未建立,监管办法还有待制定,水能资源无偿占有问题突出;围湖造地、滩地种树、非法采砂等活动侵占河道、影响行洪、破坏生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河道湖泊及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有待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不高,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

水利行业能力有待提升。水文基础设施和水利管理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差,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水利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基层水利比较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水利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基层专业人才匮乏,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部分水利管理人员依靠科技进步,破解水利难题,推动水利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究与推广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新要求。

2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支持水利的政策举措。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还存在不少差距,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同时,“十三五”时期还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等一系列挑战。加快水利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江西绿色崛起重要增长极的宏伟构想,水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要求。

2.1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推进,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很好的发展机遇与新的挑战。

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水利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更加有利,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更大舞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实施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且明确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水利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仍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国家积极实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及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为江西水利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发展后劲。国务院制定并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将集中政策、资源、资金从八个方面力促“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争取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以及加快形成沿长江等“两横两纵”经济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等都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资源、资金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推进我市水利的快速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是国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深化水利改革与加强管理创造了条件。

五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日益创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是水利发展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移民安置等外部建设条件的约束,土地利用对水利发展的重大影响,河湖空间管理与用地矛盾、土地流转对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水利建设要求等,使水利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制约因素增多,治水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现象增多、水资源分布更加不均、洪旱灾害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水利应对自然灾害的任务更加艰巨。

2.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着力提升水利的保障能力,提高用水品质,确保防洪安全、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

二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对加快上饶水利发展、加强鄱阳湖区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把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要求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水利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和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粗放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扭转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六是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通过深化水利改革逐步破解深层次的问题和难点问题。

七是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关于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和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着力实施江河湖库源头保护,立足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守护信江鄱江(饶河)“两江碧水”及改善上饶市城区(含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区域水环境战略制高点,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亮点,全力构筑防洪治涝抗旱减灾、民生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利科技和水行业能力建设等“六大体系”,实施上饶市三江导托渠,大坳灌区,貊皮岭灌区,马鞍山、清沙湾控制性枢纽,昌江大堤,夏营水库,27座抗旱应急水源(水库),上饶市城区治涝,伦潭引水,康山、珠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鄱阳湖信江、饶河尾闾疏浚,鄱阳湖单退圩堤加固整治,鄱阳湖区1-5万亩圩堤除险加固,五河治理,德兴市乐安河(海口镇浮溪口至香屯段)、洎水河(花桥镇杨村至香屯街道兰村段)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夯实上饶市水利基础,彰显水利大市特色,同时积极配合全省的总体部署,共同为建设水利强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上饶市进一步扩大赣东北开放合作、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江西绿色崛起重要增长极的宏伟构想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3.2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2)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促进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流域区域、城市农村水利协调发展。

(3)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留有出路,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又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4)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主体功能区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应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供需分析,充分考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进,以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蓄径流、改善水质和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以政策引导和经济调节为手段,逐步建立以流域为单元、重要水生态保护区为核心、上下游水生态共建与利益共享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保护好“一湖清水”,守护好“两江碧水”。

(5)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改革,继续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体制、水权市场建立等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6)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水利科技进步,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4水利发展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上饶市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抗旱治涝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建立江河湖库连通水系及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解决河湖空间管理与用地矛盾、土地流转对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水利建设要求等现实问题,以现代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防洪抗旱治涝减灾目标

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健全防汛抗旱治涝台风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防汛抗旱治涝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水旱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着力减少洪涝、干旱、台风等灾害损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防洪除涝: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排涝减灾体系,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即鄱阳湖区重点圩堤湖盆地区抗御湖口站22.5米洪水位(吴淞高程)、信江和饶河尾闾区防御各河20年一遇洪水标准、上饶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50年一遇、重点县(市)城市防洪工程及保护耕地5万亩以上重点堤防20年一遇;马鞍山、清沙湾等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基本建成,上饶市城区、十二个县(市、区)城区、40个重点乡镇及万亩以上圩涝区排涝能力得到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重点地区中小河流基本达到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基本达到10年一遇以上;进一步完善康山、珠湖蓄滞洪区建设,确保二个蓄滞洪区能够得到正常运用。洪涝灾害损失率(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量占同期GDP的比重)降至1.0%以下。

——抗旱:重点地区、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在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重大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2)民生水利目标

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农村饮水安全:全市进入全国规划内378.9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结合江西省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解决新增农饮规划内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提高供水能力和保证率,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灌区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步伐,努力使骨干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均达75%以上,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争取达到0.55以上;加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巩固现有灌溉面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建设新灌区,适度发展灌溉面积,建成一批现代化灌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继续实施以小型水库为主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努力完成七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续建,全面开展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使病险水库(闸)比例进一步降低。

——机电泵站改造:加快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农田灌排条件有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以上。

——农村水电:积极发展农村水电,加强小水电建设和安全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山区和重点林区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实施农村水电直供电片区电网改造工程和农村水电站上网线路改造工程。

——水利血防:配合当地血防管理部门,加大血吸虫病防治的水利血防工作,至2017年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最终拟通过实施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达到基本消灭湖区有螺区,从而阻断湖区钉螺传播途径,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3)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重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镇发展、工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供水安全得以实现。

——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启动实施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一批支撑上饶市重点区域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工程,逐步形成水源可靠,江河湖库联调、丰枯相济的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大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争取把婺源县、铅山县、上饶县、德兴市和广丰县列入全国“十三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启动实施农村水电直供电片区电网改造工程和农村水电站上网线路改造工程。

——其它水源工程: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总供水能力约3.22亿立方米,新增城镇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

(4)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目标

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取用水实现定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得到较大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水资源节约:全面落实全市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至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34.76亿立方米(平水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5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以上,全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城市及城镇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水资源保护: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在两大河流的省级及设区市分界点建立控制断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地区河段和重点湖泊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体功能状况得到改善。到2020年,全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1%以上,其中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5)水土保持目标

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逐步构建河湖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水土保持: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加强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确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6)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修复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批水生态文明乡镇、水利风景区着力水文化底蕴,改善人居环境。

——水生态修复:加强水生态修复,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点河湖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控制。生态修复面积200平方公里。

(7)水利法制建设目标

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以抗旱、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为重点的水法规配套体系建设基本完善,水行政、执法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加强,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

(8)水利科技建设目标

水利科技的发展要以新的的技术理论和治水新思路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水利现代化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战略目标、指标体系和重点发展领域。建立水利科技的创新机制,按照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建立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全社会普遍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建立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在水利建设中,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良性循环;水管理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科学化,并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利科技推广和水利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科研技术手段和能力,依靠科技推进水利现代化。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经验,以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和推进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为手段,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防汛防旱工作机制,切实强化水资源管理,全力打造上饶市“生态水利、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科技水利”,着力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作为我市水利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必须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对水利发展的重大影响,河湖空间管理与用地矛盾、土地流转对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水利建设要求等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达到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效益,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矛盾。

(9)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目标

——加强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全市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信息监测网络,基本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管理需要。

——加强防汛抗旱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配合全省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省市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完善全市防汛抗旱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与水环境监测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与水利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

——加强水利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

(10)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构建人才队伍的合理结构,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提高人才学历水平;完善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机制,激励与管理相统一,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的科学管理,坚持人才流动政策,平等竞争与用人政策,按劳分配,吸引人才优抚政策;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技术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抓紧引进紧缺人才,结合重大项目培养人才,同时加强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团队,加强在岗干部职工培训和教育;完善人才队伍管理和考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水利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1)水利改革和管理目标

——水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水管体制改革,建立水权制度;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和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鼓励社会、企业投资水利水电建设,努力拓宽水利建设投资渠道;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进一步得到保证;深化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水费的征收管理,完善水市场;积极推动乡镇水利服务管理体系改革,加快以工程产权改革为核心、以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为主要形式的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建立以农民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保障工程良性运行。

——水利管理:强化水利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量分配为基础,全面实行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推进水权转让制度的建立;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水资源的管理与节约。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电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水能资源开发行为,实现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河湖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取水口管理等水工程管理不断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社会化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重大水污染和水事纠纷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12)改善上饶市城区(含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区域水环境目标

——进行《上饶市城区水利发展专项规划》,对城区水系蓝线管理,完善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提高城区水资源承载力,强化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建设,理顺城区水系管理体制等领域进行系统规划。

——实施一批支撑上饶市城区区域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工程,逐步形成水源可靠、江河湖库联调、丰枯相济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上饶市城区区域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在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基础上,结合上饶市城市建设规划,努力改善中心城区丰溪河、玉山水、饶北河、解放河、诸溪河、大地水、马眼水等河流水生态环境。

5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5.1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上饶市的自然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全市水利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两江干支流及上饶市城区进行系统治理,完善防洪治涝抗旱减灾体系;以民生水利为重点,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现代化水利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节水优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江河湖库连通生态体系健康保障及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为亮点,促进水利空间均衡发展;积极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利管理和水权市场运行保障体系,两手发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成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

5.2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实现“十三五”时期水利建设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防洪治涝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鄱阳湖区与信江、饶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治理,提高鄱阳湖区重点围堤达标率。

——建成马鞍山、清沙湾等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提高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

——完成重点地区共56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66个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完成长林山拦河闸等10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推进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完成27座抗旱应急水源(水库)工程,重点推进鄱阳、弋阳、余干、万年、上饶五个重干旱县14座新建水库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峡口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茗洋关、黄源、水碓里、大塘坞、木溪、蜈蚣山、军民七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工程,完成36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549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6000座山塘水库改扩建工程。

——建成上饶市中心城区三江导托渠工程、三江防洪堤工程、城东堤、郭门排洪渠、十里排洪渠、范村防洪堤工程、罗桥防洪堤工程;加快推进鄱阳县昌江大堤工程,加强沿江河、滨湖地区重点城市(镇)的防洪建设,构建城市(镇)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建成上饶市城区、十二个县(市、区)城区、40个重点乡镇及万亩以上圩涝区排涝体系,切实加强粮食主产区及鄱阳湖区排涝工程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排涝标准。

——进一步完善康山、珠湖蓄滞洪区建设,确保二个蓄滞洪区能够得到正常运用。

——完成鄱阳湖单退圩堤加固整治工程,鄱阳湖区1-5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

(2)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上饶市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完成西河等5条河道水利血防工程。

——建成大坳水利枢纽灌区、貊皮岭灌区工程。

——加大鄱湖等31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加快鄱阳、万年、余干、弋阳4个县18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3)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1)开发重点水源建设

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区域生态用水安全为主要任务,在对现有工程除险加固、改建、扩建和挖潜配套,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修建一些水源工程,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城市及重要地区供水保障能力,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正常生产的供水安全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用水安全。

——建设一批支撑国家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全省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水源工程,建成伦潭引水、清沙湾水利枢纽两座大中型水源工程。

——建成夏营中型水库工程,加强老少边穷等地区的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结合供水、扶贫开发、山洪防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继续支持缺水地区的中型水库建设。

——加快上饶市中心城区及重要城镇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改变单一水源供水的状况,保障供水安全程度,提高供水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大力推进雨洪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特别是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2)水能源开发利用建设

——建成铜埠、太白、黄柏垣、清潭、龙王殿、外江东、鹅眉坂水电站工程,积极推进马鞍山水利枢纽前期工作。

——加大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启动实施农村水电直供电片区电网改造工程和农村水电站上网线路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建设。加强小水电建设和安全监督管理。

3)水生态文明、水利风景区建设

——积极推进枫林、珍珠山两镇生态文明乡镇建设。

——积极推进上饶市中心城区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上饶12个县(市、区)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建成枫林、珍珠山等24个生态文明乡镇,完成88个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建成24个生态文明村。

——合理开发凤凰湖、龟峰湖、群英水库等13个水利风景区工程,提高水工程文化底蕴。

4)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

在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基础上,采用人工连通与恢复自然连通相结合方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以水资源配置为主的连通工程,根据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水库湖泊为调蓄中枢,以河道、渠系、管线为主要输水载体,注重多水源互通互济和联合调度,重点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和区域抗旱能力。以防洪减灾为主的连通工程,根据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流域洪水蓄泄关系和洪水出路安排,以及洪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功能,重点提高江河蓄泄洪水能力。以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为主的连通工程,根据区域与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要求,在强化节水和治污的基础上,采取清污分流、雨污分离、恢复生态廊道、河湖湿地补水等措施,重点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同时,加强运行管理,注重优化调度,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

——积极推进上饶市城北水系(饶北河—黄沙塘水库—解放河--陆羽公园--信江)连通工程。

——积极实施“一江、两河、三湿地、四湖、五连通”工程

“一江”:即信江。完成梅潭堤、城东堤治理的建设;新增三江堤(前进桥~下洲电排站)、城南堤(长塘桥~东岳庙入口处)的治理建设。

“两河”:即槠溪河和饶北河。考虑从这二河中引水或提水注入城区水系,形成活水连通。

“三湿地”:完善槠溪河湿地,新建陆羽公园湿地、三江下洲湿地。

“四湖”:即带湖、吉阳湖、龙潭湖和张后坞水库,注入活水,完善四湖的水利功能。

“五连通”:引入槠溪河水源,连通四湖。以市政府为轴线,依托槠溪河、清溪,连通陆羽公园打造新城区水系景观带。完善解放河和郭门溪连通水系,提高解放河排涝量、治涝能力。完善三江导排渠的建设。打通三江城区的信江老河道。

——建成铅山县沙溪—桐子岭水库连通工程。

——积极推进三清山枫林水系连通工程。

——积极推进全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

(4)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立足现有水源条件,充分挖掘节水和供水潜力,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城市节水生活用水器具普及率。以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推动,在全社会树立节水新观念,建立和落实节水有关规章制度,提升我市节水工作水平,全面落实下达我市的各项节水目标任务。

——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和完善全市水资源监督监测站网,加强水环境保护,保护水质,保护和修复生态功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快重要大中型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以农村村塘、沟渠整治为主的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有效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建成大坳水源地等27座水源地工程。

——建成上饶市各县(市、区)区间水量、水质监测及河流分界界碑工程。

(5)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中央预算内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重点治理工程。

——切实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

(6)切实加强江河湖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加强江河湖库水生态修复治理,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积极推进鄱阳湖、鄱阳湖湿地公园、信江干支流、饶河干支流、鄱阳湖环湖区(上饶市境内)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努力完成上饶市解放河内源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鄱阳县东湖内源污染治理、德兴市乐安河(海口镇浮溪口至香屯段)、德兴市洎水河(花桥镇杨村至香屯街道兰村段)水生态修复工程。

(7)切实加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建设

以“五水共治”、“五个水利”为主线,着力提升我市水利现代化水平,努力做好我市水利技术理论研究工作。

——努力完成“信江(上饶段)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乐安河(上饶段)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信江、饶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大坳水库水环境保护策略研究”、“上饶市农村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上饶市大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现状分析调研”、“提高上饶市大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率的对策研究”、“上饶市中小型灌区管理模式研究”、“上饶市农村小水电工程建设效益分析研究”、“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保护策略研究”、“槠溪湿地公园水环境保护策略研究”、“信江、饶河主要城市河段近岸水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对策研究”、“城市型洪涝灾害成灾机理与综合治水、减灾新对策”、“信江中上游大中型水库防洪减灾联合调度运用研究”、“城市型洪涝灾害成灾机理与综合治水、减灾新对策”、“信江源头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信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信江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科学调控”、“生态混凝土技术在河堤和大坝高边坡处理中的推广应用研究”、“土地利用对水利发展的重大影响研究”、“河湖空间管理与用地矛盾研究”、“土地流转对农田水利建设影响研究”、“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水利建设要求研究”共22个课题。

(8)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防汛抗旱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把水利信息化建设放在水利发展的突出位置,确保水利信息化跨越式前进。

——加强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设施。

——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水利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完成12个县、市、区水资源管理装备、设施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县防洪抢险队伍、抗旱服务能力建设、乡镇防洪抢险队伍、抗旱服务能力建设、乡镇水务站建设、流域突发污水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建设、上饶市采砂能力建设规划、市管河道采砂规划、水资源和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建设、水保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完成鄱阳县、玉山县、德兴市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建设。

5.3水利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1)强化水利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初步建立水权分配和转让制度,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等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

——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监督管理。

——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建立健全河湖管理制度,加强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取水口管理。

——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全市农电行业管理体系、机制和规章。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应急管理预案,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机动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规范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管理,完善水利施工企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其他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加大规费征收力度,依法足额征收水利各项规费。

(2)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推进水价改革。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新体制。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的投资体制,进一步完善水利融资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

——进一步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

——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

——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4)加强水利人才队伍、行业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利行业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水利单位建设,完善机构、保障经费、落实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加大水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结合水利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开拓性、前沿性的水利课题研究。

——加强水利前期工作和科技创新,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6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切实落实好以下保障措施:

(1)履行政府职能,认真组织实施

水利是经济社会的命脉,防洪减灾、供水安全和水环境与生态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落实规划各项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生态环保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决策机制,完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制度。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和公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

(2)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水利投资

各级政府要把水利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老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融资力度,拓展水利投资渠道,做到政府投入与市场融资并重。

(3)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依法管理涉水事务

强化依法治水,在法规体系框架内,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高效运作机制,加大政府对涉水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等,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

(4)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队伍

健全与水利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评价、使用机制;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水利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形成水利人才工作与水利事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5)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实施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强化项目立项程序,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