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江西省广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字体:   

1

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2

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   2

第二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4

第三节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6

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形式7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基本原则 9

第三节规划目标 10

第三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13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 13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区 13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15

第五章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19

第一节经费估算 19

第二节资金筹措 22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23

1、广丰区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排表

2、广丰区“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统计表

3  广丰区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分布统计表

4、广丰区滑坡、崩塌隐患点情况统计表

5、广丰区地面塌陷隐患点情况统计表

6、广丰区泥石流隐患点情况统计表

7、广丰区不稳定斜坡基本统计表

顺序号

图号

比例尺

1

1

江西省广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1:100000

2

2

江西省广丰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

1:100000

3

3

江西省广丰区地灾防治工作部署图

1:100000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江西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要求,衔接2020年印发的《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结合广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防治现状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本规划是广丰区“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适用范围为广丰区所辖行政区域。

本规划以2020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广丰区所辖行政区域。

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广丰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接浙江省江山市,南邻福建省蒲城、崇安两县,西毗上饶市信州区及广信区,北邻玉山县,行政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管辖。地理坐标(国家2000坐标系)东经118°0118″~118°2915″,北纬28°0330″~28°3723″,全区总面积1378.58km2,共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3个乡,全区总人口为98.5万人。

全区浙赣铁路、沪昆/合福高铁穿境而过、沪昆高速、上浦高速(在建)、G320国道、S201S202S203等为主干,县道与乡道为枝干形成交通网,交通便利。

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等级

广丰区属江南丘陵区,雨量充沛,地质灾害较发育,遍布全区23个乡镇(街道办),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据统计(截止202012月底),全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66处(含已核销454处),按规模大小分为中型4处,小型962处。其中滑坡332处、崩塌31处、泥石流5处、地面塌陷10处、不稳定斜坡588处(滑坡隐患380处、崩塌隐患208处)。

二、地质灾害分布

广丰区灾害点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控制,总体而言低山丘陵区坡麓地带的人口密集区域,变质岩、一般碎屑岩分布区、玄武岩与红色碎屑岩接触地带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域,尤以靠山切坡建房引起灾害居多,灾害点空间分布呈散发状,总体集中在南部、中部以及东西部,北部相对较少。

主要分布于人口集中、工程活动强烈的铜钹山镇、五都镇、横山镇、桐畈镇、东阳乡、大石街道、洋口镇、吴村镇、排山镇、沙田镇、枧底镇、丰溪街道办等11个乡镇(街道办)。全区已造成经济损失的有256处。因地质灾害已造成6人死亡,552余间民房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443.59万元。

三、地质灾害(隐患)稳定性

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66处(含已核销454处)。其中稳定性处于不稳定的有595处(占61.6%),处于较稳定69处(占7.1%),处于稳定302处(占31.3%)。

四、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状况

1、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损失

根据202012月底省自然资源厅数据库,对广丰区地质灾害隐患统计,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7164人,威胁资产折合人民币10808.8万元。其中铜钹山镇、五都镇、横山镇、桐畈镇、东阳乡、大石街道、洋口镇(大于50处)等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总计隐患点547处,占总数的56.6%;威胁人数合计4288人,占59.9%;威胁资产合计4928.4万元,占45.6%。灾害类型上看,滑坡(隐患)威胁最大,威胁人口5434人,占75.9%,威胁财产7545.2万元,占69.8%

2、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等级

根据202112月底省自然资源厅数据库,对广丰区地质灾害隐患统计,广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险情等级以小型为主,有965处,占99.9%,险情中型的1处。

第二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广丰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然资源局广丰分局和应急管理局的科学指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公用努力,圆满的完成了《江西省广丰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础调查工作取得进展

2015年开展完成了全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查明了全区地质灾害点数量,把农村建房切坡首次全面纳入调查范畴,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调查精度。2020年江西江汇地质工程勘察院对全区灾害点进行了核查。此外,全区开展了不同精度的专项调查、应急调查,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基本形成了多尺度、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

二、监测预警系统稳步推进

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乡(镇)、行政村三级地质灾害管理体系,群测群防的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演练工作有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2020年,全区已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223人,隐患点监测责任人198人,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平台。

健全了预警信息传输网络,采取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有关部门领导、各值守人员和各群测群防员、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为有效防灾避灾赢得宝贵时间。

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合作共建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试验、示范区。

三、治理搬迁工作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完成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避险移民搬迁项目19项,投入总资金共3367万元,均由区级财政拨付,通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避险移民搬迁保护2531151人的生命安全,累计保护财产3400万元。此外,完成了45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危除险,有效保护人员数量578人,保护财产约538.8万元。

四、突发应急体系基本建成

广丰区已组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实现了与省、市应急中心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以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为事业支撑,以地勘单位为技术支撑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各乡镇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小分队,提高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此外,广丰区还进一步制定并完善了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巡查检查、值班值守、预警预报、应急调查、应急管理等防灾工作制度。并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及应急预案,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五、地灾防治管理得到加强

已完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全面落实群测群防制度,防灾制度和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层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与培训演练,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5.12减灾日及乡村干部培训班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标语、会议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45次,培训人员2580人,不断提升基层群测群防水平。

第三节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广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广、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程度不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低、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不足等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研究程度不够

全区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急剧增加,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渐繁重,而防治机构人员不足,力量薄弱。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装备相对落后、宣传培训不够深入,群众防灾意识有待增强。在极端条件下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研究不够深入,与我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遥感解译、数字化填图方式、区分重点和一般区,作更详细的野外调查、室内成果整理及数据建设工作。

二、专业监测少,预警精度不高

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仍停留在以人工巡视巡查为主的目视监测,受监测经费、专业监测设备的限制,尚未对危险性大、影响大的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专业监测。人工监测在恶劣天气下往往获利不到有效数据,而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极端天下条件下,造成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低,很难达到有效的监测目的。整体而言,广丰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尚处于宏观预测和警示阶段,防灾减灾效能尚未充分发挥。

三、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广丰区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普遍为小型灾点、治理难度小。虽然单个灾点治理费用较低,受限于财政投入能力有限,国家和省级财政优先支持大中型、危害大的地灾点进行治理,急需对威胁人多、危险性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对投入治理费用小、治理措施简单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探索新的简易治理模式以满足当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

第四节地质灾害防治形式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和工程建设单位防灾主体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格局。切实加强与建设、交通、水利、教育、安全生产监管、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强化意识、落实责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地灾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排(巡)查、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仍将处于高发、多发态势

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等是影响我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我区地质灾害仍将处于高发、多发态势。地质环境条件长期内基本不变,据气候中心的专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于活跃,未来江西省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台风、强降雨特别是局部强降雨多发易发,地质灾害风险加剧;区内因历史原因遗留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治理问题较多,短时间难以全面根治与恢复。 “十四五”以来,基础设施和重要工程建设项目愈加密集,劈山修路、切坡建房、建库蓄水、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影响进一步加剧。因而,本区地质灾害高发、多发态势将是长时期的。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截止202012月底,全区23乡镇(街道办)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66处,隐患点多面广问题依然突出;其中不稳定斜坡隐患数量588处,占61%,农村建房管理有待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管控仍以群测群防为主,隐患管控不全、科技水平不高,自动化专业监测点覆盖面不够,区域预警精度不高。每年新发生地质灾害仍有部分不在已查明隐患点中,地质灾害隐患有待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仍主要通过现场调查和巡查排查发现,隐患早期识别手段较少、效率偏低。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主线的规划总原则,持续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二、预防为主,源头管控

把握地质灾害形成和发生演变的机理、规律,坚持预防为主。压紧压实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大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管控力度,加强对农村切坡建房和各类在建工程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将农村建房切坡作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重点,强化建房审批和监管,从源头上降低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通过科学规划与管控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三、统筹部署,突出重点

紧密围绕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和重大发展战略,对接省、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统筹协调、分步实施,集中专项资金,优先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地质灾害严重、隐患点多、防治任务重的乡镇(街道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推进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治理。

四、依法管理,合力减灾

继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三节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广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梳理全区地质灾害隐患台账,摸清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变化情况。努力建成以数据管理系统、防治监管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远程会商与辅助决策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快普适性专业监测预警点建设(25处),逐步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监测网络建设,显著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82处),同时逐步完成较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简易工程治理(73处),完成不适合工程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避险移民搬迁工作(7处),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逐年减少,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逐年减少、地质灾害隐患数量逐年下降,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显著减轻,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提升隐患识别能力。全面完成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完成1个人口聚集或风险较大的重点乡镇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完成农村建房切坡专项调查和风险评估,进一步摸清全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

2.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结合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基础数据和气象实时监测数据,持续改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提升预警预报产品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以乡镇为单元,按照“网格管理、风险双控、区域联防、专家参与”的思路,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压实各级防灾责任,落实汛期专家驻守制度。对有变形迹象且威胁人口较多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风险区,安装普适性监测设备,完成从“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转变。

3.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工作,基本消除威胁30人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已经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检修维护,全面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对年度新发生、调查新发现的风险高、险情紧、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治理措施排危除险。对地质灾害高易发重点区,采取工程治理、建议简易治理、避险搬迁相结合手段,对区内全部隐患点综合整治,全面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4.全面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在全区推广专业技术队伍包干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完成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逐步推行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

类别

   

预期

目标值

调查评价

11:50000上饶市广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

1

21:10000上饶市广丰区芦林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km2

21.83

3、丘陵山区建房切坡专项调查(区)

1

4、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区)

11

监测预警

5、地质灾害隐患简易监测+普适型监测点(处)

25

6、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点(处)

3

7、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区)

1

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

8、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处)

156

9、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危除险(处)

9

10、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人)

69

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11、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双控管理

1

12、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1

13、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区)

1

信息化

14、地质灾害信息平台

1


第三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广丰区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结构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范围及强弱程度,综合考虑本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将广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四个等级,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个、中易发区3个、低易发区1个、不易发区1个。

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在广丰区内共划分出了10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5个,面积321.59km2,占全区面积的23.33%,区内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478处,占全区灾害点总数的49.53%,点密度为1.49/km2;中易发区3个,面积697.55km2,占全区面积的50.60%,区内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89处,占全区灾害点总数的40.31%,点密度为0.56/km2;低易发区1个,面积108.26km2,占全区面积的7.85%,区内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1处,占全区灾害点隐患总数的3.21%,点密度为0.29/km2;不易发区1个,面积251.17km2,占全区面积的18.22%,区内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67处,占全区灾害点总数的6.94%,点密度为0.27/km2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区

遵循“以人为本”、“轻重缓急”的原则,采用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单位面积地质灾害隐患点数、单位面积受威胁人口数、单位面积潜在经济损失及人为工程活动强度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区。将规划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依据上述分区原则与方法,将全区共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为5个亚区、次重点防治区(B)为3个亚区、一般防治区(C)为1个亚区。

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范围为广丰区西部及中部等地,总面积321.59km2,占全区面积的23.33%。主要防灾种类为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防治地段地形地貌主要为侵蚀-剥蚀丘陵,局部为剥蚀岗阜;岩土类型主要为红色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局部为一般碎屑岩、变质岩。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80处,隐患点密度1.49/km2,威胁人数3882人,威胁财产5778.8万元;险情等级小型379处、中型1处、无大型。区内现有重点防治点1处、次重点防治点143处、一般防治点336处。本区地质灾害发育~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防范地质灾害对城镇、村庄、交通、旅游景区及水利设施等的危害,控制人为不合理切坡现象,防止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加强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制定并落实包括监测、报警、人员撤离路线、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以防患于未然。

次重点防治区主要主要分布广丰区北东部、东部、南部等地,总面积697.55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0.60%。主要防灾种类为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防治地段地形地貌主要为侵蚀-剥蚀丘陵、构造侵蚀低山,局部为构造侵蚀中山;岩土类型主要为红色碎屑岩、岩浆岩为主,局部为一般碎屑岩、碳酸盐岩。根据规划基期数据统计,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共计389处,隐患点密度0.56/km2,威胁人员2928人,威胁财产4065.2万元;险情等级均为小型。本区为崩滑流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局部区域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区内现有次重点防治点102处、一般防治点287处。本区地质灾害较发育,部分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主要防范地质灾害对城镇、村庄、交通、旅游景区及水利设施等的危害,控制人为不合理切坡现象,防止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加强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制定并落实包括监测、报警、人员撤离路线、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以防患于未然。

一般防治区分布在湖丰镇、壶峤镇、下溪街道、芦林街道、永丰街道、丰溪街道、洋口镇、霞峰镇、横山镇、五都镇、嵩峰详、桐畈镇等地,总面积359.43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6.07%。本区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构成,该区地貌类型以河谷冲积平原及剥蚀岗阜为主,局部为构造侵蚀低山为主,出露岩性以松散岩类、红色碎屑岩和岩浆岩为主,区内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及地质构造较简单,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8处,隐患点密度0.27/km2,以滑坡和崩塌隐患为主,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口354人,威胁财产964.8万元。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针对广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面积广的特点,防治工作遵循 “区域展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思路,依据现有的地质灾害情况、地质灾害隐患体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等,把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受灾害威胁严重的区段作为防治重点,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明确了“十四五”规划期间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方案。

一、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聚焦“隐患在哪里”,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为主线,部署开展地灾灾害隐患早期识别、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芦林街道1:10000地灾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建房切坡专项调查,进一步查明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空间分布及风险等级,为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及综合防治、保障社会平安服务。

1.完成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面部署广丰区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承载体易损性,完成广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防治区划,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对策建议,指导有关部门和行业基础设施健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2.开展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综合考虑人口聚集、产业布局、城镇规划等因素,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以乡镇(街道)为工作区,以斜坡单元为调查对象,先期选芦林街道为试点开展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3.实施建设用地切坡建房专项调查。根据《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山地丘陵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切坡建房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开展山区切坡建房遥感图斑辨识及实地核查,2022年全面完成山地丘陵区切坡建房排查和建房切坡地质灾害风险专项调查评价。

4.完善地质灾害风险排查机制。继续加强开展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地质灾害汛(雨)前排查、汛(雨)中巡查、汛(雨)后核查的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公布相关群测群防信息。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更新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及时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

依照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五化建设模式,持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完善全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开展崩滑流隐患点简易监测预警与重要崩滑流隐患点专业监测预警,推进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设一批普适型地质灾害检测预警点,提高监测预警覆盖面、精准度、时效性。

1.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结合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基础数据和气象实时监测、预报数据,持续改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模型,提升预警预报产品标准化、精细化程度。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以乡镇为单元,逐步健全乡(镇)、村、自然资源所、专业技术队伍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群测群防体系,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压实各部门、乡镇(街道)、村防灾责任,落实汛期专业技术包干和专家驻守制度。进一步充实基层群测群防队伍,为群测群防员配备基本巡查装备和监测预警装备,提高群测群防员补贴,强化基层防灾宣传,加强专业培训和避险培训。

3.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建设。对适合监测的崩滑流地质灾害点采用成本低、实用性强的单台套监测预警设备进行监测,变形异常时发出预警信息。选择有变形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共设简易监测预警点25 处。

对重要崩滑流地质灾害点变形特征采用多种监测预警设备及群防群测进行综合监测,实现实时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传输。对于隐患规模较大、威胁人口较多,且近期未安排搬迁治理的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多种监测预警设备对灾体变形特征进行监测,并实现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完成从“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转变,共设专业监测预警点3 处。

三、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

1.持续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对稳定性差、风险等级高、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隐患点展工程治理;对险情紧迫、治理难度小、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量较小,且经过简易工程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后即可解除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开展排危除险;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避险移民搬迁;开展已实施完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检修维护,对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时采取清淤、加固、维修、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本规划期间拟开展1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解除受威胁人数2285余人。

2.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针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的,结合城镇规划、工程建设需求等政策,依法自愿,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分三年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避险移民搬迁,主动避让地质灾害。本规划期间拟开展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解除受威胁人数205余人。

3.及时实施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对年度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及调查排查新发现扥风险高、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组织排危除险。本轮规划拟开展排危除险9处。

4.探索开展地质灾害全域整治。在地质灾害高易发重点地区,按照“宜搬则搬”“全面整治”“降低风险”的思路,采取工程治理、简易治理、避险搬迁相结合手段,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整合整治,全面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实施地质灾害安居工程。

四、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构建广丰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以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为责任主体,各乡镇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小分队,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在全区推广专业技术队伍包干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地质灾害易发区汛期专业队伍驻守全覆盖。提高各级技术支撑专业队伍装备水平,配备高效、专业融合、经济实用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排查、监测、远程会商等先进装备,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逐步推行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

第五章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第一节经费估算

依据《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赣财建〔201384号文)、《江西省地质环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赣国土资发〔201385号)、《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7月)、《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20021月)、《江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预(估)算编制规定》(江西省水利厅2006年)、《江西省水利厅关于调整江西省水利工程计价依据人工预算单价及有关费率的通知》(赣水建管字〔201997号)及2020年上饶市市地方基价等相关标准或文件进行经费估算,“十四五”期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及各项经费估算总计为8410.3万元。按项目类型划分,其中地质灾害基础调查321.70万元,基层防灾能力建设631.97万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费462.50万元,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避让3979.13万元,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15万元。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

按照江西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省十四五规划”部署,2022年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经费为91万元。

21/1万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

依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部署,十四五期间安排开展上饶市广丰区芦林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总面积31.83 km2。投入经费63.65万元。

3)建房切坡专项调查

上饶市自然资源局广丰分局“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区安排建房切坡专项调查总费用15万元。

4)地质灾害风险排查

参照“省十四五规划”中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的经费估算标准。

重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巡查面积为321.59平方千米,单价取400/年·平方千米,共5年。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巡查面积为697.55平方千米,单价取200/年·平方千米,共5年。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巡查面积为359.43平方千米,单价取100/年·平方千米,共5年。

“十四五”期间全区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的经费估算为152.05万元。

2.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广丰区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为“省三年行动方案”中计划实施项目,下拨经费为631.97万元。

3.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与维护

主要包括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维护,结合广丰区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全区拟安排群策群防员250人,每人每年2400元巡查费,5年经费估算为300万元。

2)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对威胁人数10人以上、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广丰区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全区拟建设25处崩滑流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点建设。

经费估算依据《江西省2020年度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并参照“省十四五规划”进行费用估算。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费用每个监测点按3.5万元概算,地勘单位外协业务费每个点按3万元概算。经测算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总费用162.5万元。

4.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避让

1)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在“十四五”规划前期(20212022年)建议实施的综合治理项目共有12个项目,经费估算引用专家核定的项目概算资金数据,经费估算合计399.54万元。

在本次规划期后三年(20232025年),选取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治理难度大,且需经过详细勘查、设计后方可施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70处开展综合工程治理,按广丰区帅选的急需治理的隐患点预估费用,经费估算合计4418.59万元。

2)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

十四五规划期间,对险情紧迫、治理难度小、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量较小,且经过简易工程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后即可解除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73开展排危除险,参考“省十四五规划”规划的经费估算标准并结合市场价格变化定取估算标准为15万元/处,经费估算合计1095万元。

3)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在“十四五”规划期(20212025年),选取危害程度较大、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具备搬迁条件的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避灾移民搬迁,共实施205人搬迁避让。参考“省十四五规划”规划的经费估算标准并结合市场价格变化,每人补贴标准为5.2万元,经费估算合计1066万元。

5.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

在“十四五”规划期后三年(20232025年),对全区地质灾害开展科学研究,并对受威胁居民开展开普宣传,每年经费5万元,小计15万元。

第二节资金筹措

相比于上一轮规划,十四五规划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为严峻,投入经费的需求更为突出,经费的筹措和来源显得更为重要。

1)多渠道争取专项经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凡属省级及以上管理的项目,应积极申报立项,向中央、省财政争取资金。县发改委、财政、地矿、国土、交通、气象、水务、民政、建设、教育和旅游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向上争取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救灾项目和配套经费补助。

2)吸引民间投资。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鼓励受灾搬迁户自力更生,自己筹资建新房,改造危房。

3)通过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责成建设项目业主投资,采取措施治理建设工程区的地质环境,防止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4)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投资治理。

5)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有关单位和企业投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6)利用扶贫移民和以工代赈资金,实施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迁安工程。

7)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的破坏及采后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亦是区内不可忽略的地质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督促矿山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采取谁破坏、谁治理的措施。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严格按制度执行,完善实施细则和工作标准的政策保障措施;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从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管理体系方面,提出落实各环节责任和任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组织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才培养、先进设备配置等有效的科技保障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方面提出了落实各级财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预算和吸纳社会资金的资金保障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行过程提出了强规划硬约束的监督检查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坚持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级应急管理、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水利、气象、民政、公安、旅游、教育、卫生、扶贫和移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领域和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联防、联控、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

二、加强政策支持

支持解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用地,将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落实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安置用地指标。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避险移民搬迁帮扶机制,一是尽量将安置地选择在集镇或工业园区周边,方便搬迁移民务工就业;二是对搬迁移民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差别化扶持;三是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四是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作为建设重点,对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幼儿园、卫健所、文化室等建设给予重点支持。此外,结合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尝试推行成功避灾奖励政策、住户自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奖补政策和投资地质灾害治理的财税减免政策等。

三、加强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专业技术支撑作用,加强与地质灾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推进科学研究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结合,创新研发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地勘队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加强资金保障

按照《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因自然因素发生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全力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经费及项目经费。采取必要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引导社会捐助、招商引资、企业投资等社会资金依法依规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尝试将保险机制引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范畴,以合理的保费承担向处于地质灾害危险之中的广大保护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也同时减轻地质灾害对地方财政的直接冲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和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保险机制。

五、强化考核评价

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标准,并将中央和地方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全部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发挥中介机构作用,组织专门班子对专项资金进行年度绩效评价和重点项目专项评价,确保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强化依法依规防治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法规与政策,依法行政,加强监管,以法促管、以法促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报、险情与灾情速报、应急管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结合抚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规政策体系,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标准,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有效监督管理。

七、强化宣传培训

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条文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全民防灾意识,提高预防、辨别、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及防灾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综合能力。扩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影响力,尝试引入志愿者组织、更多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