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上饶市广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上饶高新区,区直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上饶市广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饶市广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30

上饶市广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区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广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全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依据《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上饶市广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上饶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广丰区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广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处于省市前列,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丰篇章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全区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86个教学点)213所。公办学校190所,其中:上饶卫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区职技校)1所,特教1所,高中1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乡镇中心小学32所,村完小124,教学点86个。民办学校23所,其中:中职学校2所,高中3所,完全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2所。全区现有学生144362人,其中上饶卫校5402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9012人,初中在校生39861人,小学在校生80087人。全区小学生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巩固率100%,高中毛入学率92.6%。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7191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8.6%,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幼儿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98.7%

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85%,公办在园幼儿占比大幅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域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实现均衡发展质量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逐年增加,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稳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平台不断落地;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教育贡献实现新突破。职业培训、教育扶贫、控辍保学、城乡教育一体化扎实推进,教育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才培养量质齐升。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高雅艺术、大健康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等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少先队教育和活动方式不断创新,青少年学生得到健康成长。建立区委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有效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在教育系统打造了一批基层党建品牌。完善了向民办学校委派党支部书记(督导专员)制度,有效地发挥了民办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将教育作为兴区富民的最大民生工程。制定并落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优先安排,教育提案优先办理,教育经费优先保障”的“四个优先”原则。将教育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党政教育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晋职晋级、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激发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办好教育工作热情。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实施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认真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从体制机制上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教育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扩面提质,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学前教育。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办法,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所有乡镇都有一所标准化配置的中心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占比84.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5%。新建、改扩建120所附属幼儿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41.61%。新建城区公办园、乡镇中心幼儿园22个,新增公办幼儿学位5800个。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乡幼儿园“四位一体”管理,解决了“发展不均衡、校际差异大”问题。

义务教育。新建、重建学校15所;扩建、改建学校200余所;新增校园面积1100余亩,新增学位23800个,完成了以中心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村级小学三级校园标准化布局,重点改善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在省定现代化标准规定区间。出台了《广丰区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采取“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扶贫控辍”等措施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均达100%。按照“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合理划分学区,择校问题、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切实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益,符合政策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实现了特殊教育“零拒绝”,全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获国家评估认定。

高中教育。新建贞白中学,完成洋口中学、河北中学、洋口镇中“三校合并”,实施广丰中学改造提升工程,扩充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贯彻落实《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公办五都中学少年体校已形成一套独特培训体系,洋口中学、民办大千艺术学校、金桥学校积极创建艺术特色高中学校。全区高中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高考一本、二本升学率逐年提高。

职业成人教育。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饶卫校落户广丰。与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签订政校合作协议,加快组建上饶市凤凰技工学校,2020年,我区职业教育在校生达9435人,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46。继续教育参与人数比2015年增长3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

学校软硬件建设。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网点布局,撤并43所农村教学点。广丰中学整体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工程、霞峰公堂完小、排山卅八都完小整体搬迁基本完成,铜钹山小学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已完成,洋口、吴村、泉波、沙田等4所乡镇幼儿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四、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建强

十三五期间,多渠道实施教师招聘补充计划,通过采取国编、特岗、三支一扶支教,师范定向生培养等措施,补充各类教师808名。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教计划,全面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办法,从城区及周边学校选派了66名优秀教师赴边远山区学校及教学点支教,对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1449名校长、教师全面进行了交流轮岗,缓解了部分学校师资老化、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切实提高了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的师资建设水平。加强优秀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推选出省第四批学科带头人候选人11名,骨干教师9名;荐评出市名校长推荐对象6名,名校长梯队人才推荐对象2名,名师推荐对象5名,名师梯队人才推荐对象9名;评选出区学科带头人156人,区骨干教师340人。完善教师准入及退出机制,对极少数长期离岗,既未办理人事代理且经督促后仍未返岗的教师,区教体局会同编制办、人社、财政等部门给予了及时清理和辞退,清理或辞退中小学教师116名。十三五期间,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申报成功省级课题《初中地理新授课基本课型课例研究》,《区域推进“学讲方式”的实践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地理教与学的研究》等课题顺利结题。各学校教师省级课题立结项达110个,市级课题立结项达300多个。

五、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

我区着力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到2020年底,全区生均计算机比超过省定标准,所有中小学校(含完小)全部装备有多媒体班班通设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智慧班级”网络使用电信光纤,1000M到校,100M到班级;完小“智慧班级”使用电信光纤,500M到校,100M到班级;教学点也接入了宽带。建设录播教室11个,2个“专递课堂”试点学校和4个“乐现云课堂”试点学校。普及应用了“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公办中小学校全部注册开通了“腾讯智慧校园”平台,民办中小学注册开通了16所,教师关注度达98.7%,家长关注度达90.8%。我区中小学教育城域网上线率、覆盖率均达100%。全区公民办中小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全部链接省教育专网,同步进行江西省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教学通2.0及智慧作业等推广应用。

六、平安校园持续创建

制定了《学校安全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等,确保学生生命安全。联合区公安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整治小组,进行校园环境专项整治,取缔黑网吧,打击非法游戏厅。加强了校车管理。开展爱国卫生活动、传染病防控和健康知识教育。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严格落实学生晨检、课检、午检、学校门卫制度。加强学生宿舍、实验室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加强防汛、防溺水、道路交通等安全教育,“落实校园三个百分之百制度”和开展“新型警力”进校园,推进校园安防“四个一”建设。实施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进家庭、进社区。开展各种安全演练、发放致家长平安一封信等活动。



一、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广丰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的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广丰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禀赋优势以及国家战略、省市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凸显。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省委省政府推进赣东北开放合作、打造江西对接长三角先行区,上饶正全力实施“三大五提升”战略部署,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中心城区一体化推进,信江百里文化风光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广丰融入上饶主城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些为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政策红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演化,广丰在数字经济、产业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为实现蓄势起飞增添了新动能,加上我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发展协调等综合优势的进一步发挥,以及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浓厚,广丰区教育发展已到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节点。人口变化和城镇化态势带来新的教育发展契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调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主动适应并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优质教育的新期待。

二、发展瓶颈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广丰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有:学前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繁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待深化;高等教育基本空白;教育基础设置配套不全;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教育投入和经费保障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治理能力和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形成更有活力、更具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发展新格局,需要教育系统自上而下进一步转变新思维,谋划新举措,迈出新步子,形成更有发展动力、更加开放、更有质量和效益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盼为根本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融合创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开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丰篇章新征程,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强化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财政资金重点保障教育投入,土地等公共资源优先向教育倾斜,人员编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求,努力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谋划教育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办人民满意教育,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努力创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

——坚持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得到发展。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标准化学校,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配置等方面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学生提供相对均衡优质的教育机会。

第三节发展目标

2025年,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效衔接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到2035年,我区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

——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2025年,形成比较成熟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格局基本建立。

——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202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占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8%;主要劳动年龄(16-59)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

——形成更加广泛的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达标;学前教育等级幼儿园建设进程大幅提升;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达标任务全面完成。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和辍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全面保障。

——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教育。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教育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智慧教育得到切实发展,教育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推动教育区域联动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深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教育法规制度更加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确立,教育管办评分离有效推进;多元开放的教育态势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加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第三章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先行区

广丰是江西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是上饶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广丰的教育更要率先发展,不断为广丰高质量跨越发展夯实教育基础,“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将广丰建设成新时代立德树人先行区。

第一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系统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有序推进思政课立体课堂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学校行政上思政课制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地方红色文化常态化教育机制,加快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矩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大力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分层递进、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面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文化教育。实施中小幼文明养成行动,把形成健全人格、增强核心素养作为中小幼德育的重要内容,全面纳入中小幼教育教学计划,强化监督考核,形成常态长效。不断创新和丰富德育载体,深入推进红色、古色、绿色文化育人实践,打造和推广一批有教育意义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

第二节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谱系

创建大德育新格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努力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尊崇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大力开展仪式教育,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家庭、社会共育的教育生态环境。牢固树立成才先成人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向善、向上的品格,明理、合作的精神,勤奋、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强化智育主平台。发挥学校智育教育主平台、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智育贯穿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智育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促进身心发展。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加强对教辅、课外读物等教学材料的审核,完善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估监测,三年内确保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成效显著。完善学校体育美育设施,推进音体美教育教学条件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健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实施《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游泳教育试点工作行动方案》,推动学校普及游泳运动,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使运动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命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扭转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超重比例增多的状况。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有效调控自我性格、情绪、情感,有效管理理想信念、目标意志,塑造积极人格。注重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陶冶美育情操。围绕打造大美广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生态文明、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创新美育活动形式,健全美育协同机制,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力争使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门艺术爱好,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民间与民族艺术的新型艺术教育。鼓励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影视作品、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注重对校史、校训、校风的文化内涵挖掘。推动职业院校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培养劳动尊崇。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主动从事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倡导知行合一、重在行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主题社会实践,鼓励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年龄等特点,安排适宜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为成才而奋斗,为科学艺术而奋斗,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好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在每所学校建设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在全区建设5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30所劳动教育示范校,新建5个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营)地。

第三节形成立德树人教育合力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机制,加强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各相关单位特别是宣传、文化、科技、体育机构要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提供条件。提高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整体水平。探索公共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与学校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构建有效衔接、渐次深化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家庭、爱自己统一起来,把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和乡情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大力推进对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自豪感。扎实做好“五项管理”实施工作,准确把握“五项管理”核心要义,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将法治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生涯教育,通过增强生涯认知和生涯规划,引领学生增强内在学习动力,合理发挥特长。

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引导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关心下一代成长,尽到必要的社会责任。强化社区对青少年课余托管、兴趣发展、文化生活等服务功能。多方联动,教育和保护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提高矫治水平。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引导学生在国家有效管理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和吸取正能量,规避不健康网络环境。

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持续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做实学情分析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志愿者等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融洽家校关系。深化校社合作,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参与支持学校管理和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运动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公益性活动,鼓励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进校园上讲台;大力弘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家训育人活动。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引导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正确态度,引导家长支持孩子探索生活、适应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孩子独立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制度化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同创”育人试点,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第四章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广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中国特色资源产业集聚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领跑区、上饶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广丰样板区,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区域发展远景规划,教育要先行,要为广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优质教育供给,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重塑广丰教育发展辉煌

广丰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深厚的耕读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一度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外流,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随之部分流失,教育成为广丰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十四五”期间,要重塑广丰教育发展辉煌,与广丰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围绕“世界滑石之都,千年光阴福地”城市定位,进一步加强城市教育网点规划布局,依托“两区三谷三心”城市空间格局,相应布点教育资源,贯彻落实上饶市委“融入长三角,中部走前列”的路径定向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大美上饶”决策部署,主动融入上饶主城区,主动对接“百里信江(丰溪)风光带”战略,精心编制与丰溪河慢生活走廊景观风貌、稼轩东大道广丰延伸段新布局相衔接的教育空间规划。积极引进海内外优质品牌教育集团在广丰布点,建设一批教育创新中心、教育公园、教学实训基地。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安全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着力办好公办义务教育,将民办义务教育规模控制在义务教育总量的5%以内,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切实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逐年提高公办高中学生占比。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加强民办教育规范化管理,开展无证幼儿园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加大力度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加快一批中小学、幼儿园与发达地区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高质量、特色化的示范学校,实现广丰教育综合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重塑广丰教育新辉煌。

专栏1基本公共教育工程

一、学前教育基础工程

有效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完成区实验幼儿园整体搬迁,改建新建城南第二幼儿园、城北幼儿园,新建大塘幼儿园,全面完成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和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级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工作目标。

二、义务教育关键项目

进一步扩大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加快推动新建高新区学校、源溪小学、大塘中学、城北中学、广灵路附近学校等学校,整体搬迁区十四小,着力破解城区义务教育供需矛盾。切实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改造提升湖丰中学、桐畈中学、枧底学校、管村学校、社后学校、大南学校、杉溪学校、二渡关学校、铜钹山学校、排山中学、嵩峰中学、毛村中学、五都镇中、少阳中学、排山小学等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快推动横山中心小学、壶峤中学、吴村中学、洋口新村完小异地重建。到2025年末,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完全消除小学45人以上、初中50人以上超标班级,全部消除55人以上高中大班额。

三、高中教育龙头工程

坚持以公办高中为主,扩大普通高中总体办学规模,在广丰中学、贞白中学基础上,在县城区域谋划新建一所高级完全中学;全面推进广丰中学整体改造提升,加快贞白中学三期工程建设。将五都中学建设成体育特色高中;改扩建洋口中学,建设成艺术特色高中。

四、高质量提升工程

携手苏州大学合作提升广丰中学,推进永丰中学、城中小学、贞白小学、城南幼儿园、芦林幼儿园等五所学校与上海、江苏两地名校结对共建,建设高质量示范校,带动引领同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总量、质量双提升。

五、特殊学校惠民工程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提升残疾人教育质量、实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专家评估体系。

第二节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

推动广丰职业教育与广丰产业发展融合,科学谋划职业学校布局。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工程,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在上饶卫校的基础上,扩建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等设施,创建上饶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补足职业高等教育短板。组建上饶市广丰技工学校,打造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技能人才培训院”,建设“一校两中心三基地”,即技工学校,技能评价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技能竞赛基地、技能竞赛集训基地。扩建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实训楼、宿舍楼等配套设施,为企业培养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继续办优做强职业高级中学和信息技术学校。探索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致相当。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方式,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校企联合实训中心。提升上饶卫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着力培养一批适应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力争2025年前,建成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成2个以上特色专业,培育认定2-4个产教融合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职专业联盟和品牌专业(群)。积极推动我区中职学校与省内高职院校开展“3+2”对接五年长学制合作机制。把上饶卫校、凤凰技工学校、广丰职业学校、广丰技工学校建成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中职学校。

第三节推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围绕省市重大战略规划,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优化学校空间布局,加大教育资源调配力度,形成“核心集聚、副城支撑、两翼扩展、城乡融合”的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层次,进一步推进教育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核心集聚。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推动教育布局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高新区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多审合一”,乡镇不再布局“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网点,推动更多教育资源向城区集聚,高中、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集中建设在城区。

副城支撑。五都镇、洋口镇是广丰两大副城,依据两大副城人口状况,重点布局优质义务教育、特色高中,五都镇建设体育特色高中、洋口镇建设艺术特色高中,推动广丰两大副城高中、义务教育布局优化,在两大副城形成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布局。

两翼扩展。两翼指的是与福建和浙江相邻的区域,推动广丰教育跟跑浙江、福建,形成省际教育交流共享机制,推动与福建、浙江接壤的乡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全面改造提升,推动广丰与福建浦城和浙江江山学校交流和资源共享。

城乡融合。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规划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和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基本形成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要的学校布局结构,根据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发展与流动等因素,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严禁超大规模学校建设。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市、镇规划并严格实施。

第五章发展公益普惠安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是广丰区各级各类教育中薄弱环节。“十四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责任担当,以大手笔投入和科学统筹规划来促进学前教育加速发展,担当特殊教育社会责任。统筹考虑城市化发展、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及其管理服务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科学谋划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布局,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安全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入园、入放心园的目标,实现所有智障、残障、自闭学生都有就学机会,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实现学前教育安全优质发展。

第一节实现学前教育城乡全覆盖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化幼儿园网点布局,合理确定办园规模,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施全省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程,规范幼儿园建设管理。健全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镇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农村人口大村新建幼儿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学前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补足配齐“两教一保”,推进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实施游戏化教学,推进科学保教和幼小衔接。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发挥城镇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健全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动态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全面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突出公平均衡、总量保证,构建基本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0-6岁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突出合格规范、专业发展,构建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突出制度创新、多元投入,构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长效机制;突出互助融合、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幼儿园均衡发展的办园模式;突出科学规范、内涵发展,构建具有可持续的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机制。将学前教育投入列入区财政预算,新增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学前经费向农村倾斜,投入总额在全省平均水平上逐年增加。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在8%以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鼓励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所),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学前教育激励机制,完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奖补政策。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建立由教育与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完善区、镇(街道)、村三级学前教育办园和保教质量监测机制,对各类幼儿园幼儿成长实行常态监测和评估。加强专项督导,定期向社会发布督导报告,鼓励社会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学前教育发展。到2025年,财政投入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省定要求,形成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满足城乡幼儿入园需求,公办幼儿园城乡全覆盖,学龄前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证持有率100%

第二节积极发展特殊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延伸,坚持普特结合,推进融合。促进医疗康复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普教与特教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

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逐步加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残疾少年高中段教育,重视特殊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强残疾人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家庭社区学校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入融合,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与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及各类康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治疗康复在残疾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和送教上门服务体系,突出随班就读在特殊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随班就读与集中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验。加强教育和卫计、民政、残联等行业部门的合作,促进医疗康复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建立特殊需要儿童入学鉴定专家团,建立《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残疾人教育安置办法》、《促进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工作意见》、《送教上门工作办法》等办法机制,增加康复设备设施的投入,加强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以点带面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提升特殊教育医疗康复能力。

第三节实施幼教特教补短板工程

低小散幼儿园改造工程。综合采用扶持提升、兼并整合、股份合作、园长公派等方式,加大对偏远山区低小散幼儿园改造提升力度,实现改造提升目标,扩充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全覆盖,推进乡镇幼儿园的品牌建设,到2025年,完成每个片区和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中心村投入使用1所公办性质幼儿园。

特殊教育建设工程。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提升,严格按照政策承担弱势人群教育的社会责任。专业支持公益性特殊学校发展,鼓励其加强科研建设和特殊关怀课程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师资发展倾斜等方式补齐广丰特殊学校教育短板。

优质资源拓展工程。推进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十佳幼儿园评比活动和试点民办园积分制度,激励民办幼儿园良性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幼教品牌,扩大学前教育开放程度,探索开发购买服务、派驻教师、挂职锻炼和课题研究等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


第六章发展优质均衡义务教育

坚持均衡发展,以轻负优质为导向,注重内涵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本均衡基础上,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与优质发展。

第一节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重点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就地入学。切实加强适应广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学校布局规划与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将民办义务教育控制在义务教育总量的5%以内,确保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满足受教育者差异化的选择权,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确保符合就读条件的非广丰户籍人口子女进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比例达到90%。健全对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的资助、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坚持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偏僻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坚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零择校”,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和课业负担监控、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强化义务教育阶段政府主体责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达标奖励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经费投入标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标准化和教育信息标准化。

第二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切实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创建比例和水准,5年内实现标准化学校达标率98%,同时通过资源优化,重点更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资源,在原有的省标准化学校的教育装备基础上,再进行优化升级,更换多媒体、新建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实验室等教学硬件,为提升中小学科技教育创造条件。

第三节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

薄弱学校持续改造工程。持续推进薄弱学校改造,优化资源配置。在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薄弱学校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实施校舍改扩建、整校迁建整合、校园环境改造、设备仪器购置等工程,大幅度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为适应人口流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小班化教育的需求,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合理布局城区小学建设,及时进行学区调整,适时实施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试点工程。制订全区城乡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行动计划,全方位谋划、全要素备战、差异化推进、逐年度放大,实现城乡中小学小班化,特别是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要加大建设力度,提供更多城区学位。

美丽学校建设工程。促进学校校园环境外在美与学校品质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推动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围绕“美丽校园”、“美丽课堂”、“美丽班级”、“美丽教师”和“美丽学生”等项目,全面形成科学和谐的环境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规范有序的行为文化、充满活力的课程文化、开放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培育一批与广丰传统文化和民俗乡愁相适应的“美丽学校”建设优秀案例和品牌项目。

交流共享建设工程。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总结推广集团化办学经验,探索以名优学校为主导,推进校区制、托管制、对接制等多样化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优质师资、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继续实行区域内教师支教、校长交流制度,交流比例达到或超过省定现代化标准;继续开展教学开放、课堂展示、结对带徒等活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集聚和流动方式,建立和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第三方培育工程。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独立开展督导评估工作,合理运用评估结果,通过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落实减负“六个严格”和“六条禁令”达到“轻负”目的。同时通过评估平台引智入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敦促学校因地制宜自主建立和完善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大力推动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通过第三方教育评估项目的培育,推出一批“优教乐学、轻负高质”的示范学校,以品牌驱动引领全面发展。

专栏3义务教育达标建设工程

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对12个乡镇薄弱学校进行达标建设。

城区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20所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3120个(其中十四小增加1000个、大塘初中增加3000个、城北初中增加1500个、广灵路附近学校增加3000个、源溪小学增加1620个、高新区学校增加3000个),彻底化解“大班额”问题。

民办义务教育: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控制在义务教育总量的5%以内,采取四种走向达到预期目标。一是逐校核查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控制办学规模,对于部分专任教师不足的民办学校,相应核减招生数。二是鼓励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转型为中职学校,减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存量,三是新(扩)建公办学校,增加学位数。四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学位分配到符合招生条件的民办学校。

第七章做大做强做优高中教育

“十四五”期间,广丰高中教育要做大做强做优,重铸辉煌,继续办优广丰中学、贞白中学,办好广丰五都高中、洋口高中,新建城区高完中,提高公办高中学生占比,扭转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生源比例数倒挂现象,继续扶持一批民办高中创办品牌学校,注重顶层设计,不断适应新高考改革,推进课程设计的创新实验,推动学校个体特色化、群体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第一节统筹高中教育发展

统筹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益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加快普通高中布局调整,积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切实提升高中教育普及率。在实现增量扩容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行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学校科学、规范、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寻求与国内一流教育集团和品牌大学附中合作,推进各重点高中与省内外一流优质高中学校的对接,开展普通高中区域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发展经验,提升广丰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把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战略定位,与信州区、广信区探索创建高中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优质高中资源共建共享。

鼓励普通高中立足自身条件,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发展特色学科,丰富学校文化,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转变课堂学习方式,尊重并满足学生完成学习的选课需求,推进必修课“分层”教学,提高选修课程质量,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动适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趋势,深入推进普通高中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办体育类、艺术类特色高中,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加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有利于人才选拔、促进公平、调节生源流向、推动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出发,深入研究、综合权衡,主动适应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拓宽多元化、立交桥高考通道。

第二节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坚持“创特色促多样”的思路,促进普通高中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内涵特色、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凸显区域教育特色,形成广丰高中教育发展的新亮点,提升广丰高中教育在全市的地位和影响力。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动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适应高考改革要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完善和加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及师资配备,确保开齐开好相关课程。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完善普通高中评估制度,以评促建。推进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导高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支持有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选修大学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办学模式,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制定特色高中认定办法,重点推动10所左右普通高中探索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促进学校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发展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同时支持高中与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开展与职业学校合作,增加职业技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英才教育研究,探索超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跟踪培养途径,拓宽学生发展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国际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国际化课程选择和多元化留学通道。

第三节实施高中教育品牌工程

特色高中创建工程。科学规划并着力实施特色品牌高中创建工程,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创新实验,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特色课程,特别是基于现代化新广丰发展定位,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中突出区域经济、商贸流通和创客创新类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引入青少年商业挑战赛、模拟法庭、现代产业沙盘模拟、青少年创客等选修课程资源,打造一批精品高中生社团,形成商业运营、乡愁文化和科技创新类特色课程群。开展特色办学改革实验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和机制,创新普通高中发展评价机制,到2025年,改建、创建6所以上特色高中。

普通高中从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工程。加大投入,继续

做优做强广丰中学、贞白中学,新建城区完全中学,将3所高中建设成全省全市重点品牌高中,稳定广丰籍生源,吸引优质生源,遏制高中生源流失,支持贞白中学按照新高考要求及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对标国内一流高中深化学校治理方式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实施贞白中学的登峰计划。弘扬广丰中学百年办学传统,明确广丰中学新定位,把广丰中学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理工科特色品牌高中,进一步加强广丰中学理工科实验室和新型功能室建设,实施广丰中学振兴行动。将新建高中推进成为人文社科特色高中。

普通高中扶持工程。通过招大引强,整体提升改造,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接五都中学、洋口中学,给予一定的土地、人员编制政策,解决两所公办高中办学的短板和瓶颈,助力扶持两所乡镇高中办出特色,推进五都中学成为体育特色高中,推进洋口中学成为艺术类特色高中。

专栏4高中教育品牌创建工程

特色高中创建工程:创建艺术类、体育类、播音编导类、空乘类等10所以上特色品牌高中。

品牌高中工程:继续做优做强广丰中学、贞白中学,新建城区完全中学,将3所高中建设成全省全市重点品牌高中,稳定广丰籍生源,吸引优质生源,遏制高中生源流失。

重点乡镇高中扶持工程:重点扶持人口大镇洋口、五都发展高中教育,不断提升两所公办高中特色办学水平。

第八章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十百千工程”,即培养10位以上名校长、100名以上学科带头人,1000以上骨干教师,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作用。

第一节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全面对接地方性师范院校,实施师资订单培养、定向培养计划,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落实中小学教师校长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责任。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

第二节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机制,按照教师编制制度,着力补足配齐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职业学校教师,提高各学段师资学历层次,与国家免费师范生招生接轨,争取更多配额,鼓励更多优秀高考生报考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适度增加教师事业编制,面向双一流师范大学选聘高层次、高学历教师。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的问题。支持学校在核准的岗位总量内,自主设置岗位聘用条件和标准,自主决定聘用人员。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等倾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大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地化乡村教师。加大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建立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

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实行教师职称评定与岗位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合理设置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建立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将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畅通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渠道。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并适度提高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第三节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和正向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加大教师表彰力度,颁发教师从业终身荣誉奖和功勋奖,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依法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教育奖励制度。认真落实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打通从教三十周年教师职称评聘绿色通道,逐步提高非在编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切实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明确学校在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强化绩效管理、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健全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的主体权力与责任。加强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培养,逐步提高区、乡两级教学名师比例,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校长和教师、公民办学校师资的城乡流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读师范当教师。畅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通道,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和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任教。

专栏5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十百千工程”

五年内培养10位以上名校长、100名以上学科带头人,1000名以上骨干教师,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作用。

第九章推动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构建“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建设智慧校园

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建成虚实融合、支持泛在学习并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面覆盖,拥有种类丰富的上网终端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可用的泛在网络环境和条件。建设无界校园、智慧教室、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室、学科教室与创新实验室。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智能信息终端,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加快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引导学校和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开展学生综合评价,进行教学综合分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共建共享

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重点,服务“教改”、“课改”,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与有效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逐步探索构建面向未来和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强“名校网络课堂”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共享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全覆盖。建设智慧学习应用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和学科(专业)基地、选择性学习资源和融合创新科研项目。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学校全覆盖,师生人人拥有便捷可用的上网终端,基本建成虚实融合、支持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建成广丰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服务教育决策、教学业务、监管评价和协作交流,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化管理。

第三节促进数字技术普及与应用

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信息数字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在推进中小学教育创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职业学校面向行业企业和社区开展数字技术教育培训。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积极探索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泛在学习、协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三个课堂”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改革。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应用服务。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长、教研员、教师和技术人员培训与水平评价的全覆盖和制度化,建成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校长队伍、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意识和技能的教研员队伍、具有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科教师队伍和具有全面支撑教育信息发展能力的技术队伍,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素养。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引领项目,以及举办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大会(赛)。

加强和改进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依托教育事业统计、教育经费统计、教育基建投资统计、学生基础数据库等数据系统,开展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充分发挥其在事务处理、业务监管、评估评价、决策支持等方面作用。推进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加强教育网络安全建设,全面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教育行业数据安全管理,强化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防护,增强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能力,有效防范和抵御网络安全风险。

第四节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发挥普通高校、成人院校举办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推进县级开放学校转型和设立,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发挥县级中职学校在职业培训、技术推广和社会生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老年大学和社区学习中心建设,创新“互联网+”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多方参与、多种形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发展、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有机结合。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享力度。建立健全终身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检测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资助弱势人群就业技能学习、奖励各行各业英模自主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环境,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专栏6智慧校园工程

建成虚实融合、支持泛在学习并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无线宽带网络校园全覆盖,建设无界校园、智慧教室、学科教室与创新实验室。

第十章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

适应需求,立足长远,坚持统筹协调,稳妥推进教育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科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完善党政履行教育主体责任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乡镇、街道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党政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细则,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依据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反馈,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广丰区域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第二节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职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落实国家和省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的日程安排。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或班主任等工作经历。

第三节促进学生评价走细走实

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适应考试招生新改革。主动适应新的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密切配合新的中考改革,严格按照新中考改革对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的要求,全面改革体育教学,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

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

第四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深入推进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扶持;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价格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规范民办学校管理三年专项行动,落实年检年报和不良信用制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大民办学校资产、收费、财务、招生、实习等监管力度,规范举办者变更审批流程。主动对接“江西省民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行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电子证照制度。指导民办学校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完善董事会决策、校长行政、教职工民主参与、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的法人治理结构。统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设立,开展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专项治理,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监测和通报制度。规范民办中小学招生入学行为,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规范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鼓励和引导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向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转型。

第十一章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增强学校依法治校能力,提升教育治理和保障水平,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第一节深入推进依法治教

加快教育督导、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等领域制度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学习等活动。精简教育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实施教育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强化审批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控制对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等事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执法,厘清监管事权,健全执法机构,完善执法机制,依托省市区三级“互联网+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方式。

第二节建全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决策与执行机制,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对接长三角,鼓励支持我区职业学校与长三角职业学校、工业园区组建产教联盟,健全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增强民主管理。完善师生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健全未成年学生学校保护机制,依法治理“校园欺凌”和“校闹”。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家长、社区、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

第三节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衔接。大力改善乡村学校条件,提升乡村教师能力,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农村留守妇女搭建就业创业、家庭教育等技能培训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服务。发挥广丰职业学校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优势,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积极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引导优秀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乡村困难学生的帮扶,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落实属地责任,健全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两为主”原则,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聚焦重点人群,加大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力度,全面消除语言交际障碍,构建健康和谐语言生活。

第四节健全教育风险防控机制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纳入教育工作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防范重大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教育系统政治安全主导权。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防止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将自然灾害避险等安全知识纳入到日常教学安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情景式、体验式安全教育,推进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防溺水、交通等安全教育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定期风险排查和研判机制,全面实施校园安防“三个百分之百”建设,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社会综合治理,加强教育网络舆情监测,健全师生校园保险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严防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事件。

第十二章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第一节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稳步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理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到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严格各类学术会议、报告、讲座、论坛管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学校党委(党组织)书记、校长,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才更好服务全区教育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巩固深化党内主题教育成果,以制度机制保障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第二节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大力实施高质量基层党建“固本强基”行动,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党务干部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树得牢”的党建特色品牌,推动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全面创优全面提升。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统战工作,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党建带群建机制,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评价体系,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机制。树牢“党建+”理念,大力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党建引领攻坚行动,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第三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严的主基调,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推动全区教育系统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四责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监督体系,扎实开展政治谈话,切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整治“怕慢假庸散”突出问题,切实纠正改头换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驰而不息深化作风建设。注重师生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坚决整治师生身边“微腐败”,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执行问责条例,对抓党建失职失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巡视整改弄虚作假等情形严肃问责。

第十三章规划保障措施

十四五教育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营造优质的教育发展环境,抓好规划对接与落地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支持。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本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互相支持,主动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强化各级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建立部门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问题导向,及时有效对接国家及全省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战略布局,对接全省、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高效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节加大项目政策保障

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抓好项目对接与落地服务,着力引进优质教育、做优基础教育,做特职业教育,为广丰高质量发展增强人力资源后劲。建立“十四五”规划教育领域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策划、生成和滚动管理,加大教育重大项目跟踪督查,落实目标责任制,切实落实目标任务。

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增强财税、金融等政策的促进作用,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政策环境和浓厚氛围。完善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政策,坚持精准施策,加大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政策的战略性、导向性和稳定性。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教育发展支持力度,整合政策性扶持资金、乡贤捐赠资金,研究设立重铸广丰教育辉煌专班,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发挥政府对教育的引领性。强化政策落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政策发挥效应。

第三节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落实

根据教育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明晰重点任务、目标要求、时间安排、任务清单,制定施工图、路线图,进一步划定各主体责任分工,明确各重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统计、评估、考核、落实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教育行政管理主体要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良好局面。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实时监测与反馈社会对教育满意度状况,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大力宣传广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赢得社会理解和支持,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加强政策配套,引导资源配置,协调规划管理,把规划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四节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时了解教育发展的状况和信息,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规划的科学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在本规划执行期间,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依照相关程序,可适当调整本规划的预期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