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沙田镇精准扶贫总体规划
【字体: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广丰区脱贫总体规(2015-2020年)》文件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结合沙田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弘扬特色文化、打造时光小镇”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乡,与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

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扶贫工程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

各村、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2个贫困村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坚持脱贫与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沙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四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6年市级贫困村碧石村脱贫,2017年区级贫困村坞垄村脱贫,到2018年全镇实现脱贫的目标。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财政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2元,到2018年超过14000元。通过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无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即“空壳村”)每年减少10%。到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0%。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15年,财政收入5300万元,到2018年实现财政收入11000万元。

(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018年实现入户水泥路率达80%;解决1.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集集镇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以上。8个行政村均有卫生室及合格村医,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五)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8年,村庄绿化率达到8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10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6%以上,城乡绿化率达75%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六)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

(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8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网格化服务,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林)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林)业产业基地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大力推广成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马家柚:进一步做优做强马家柚产业。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马家柚基地。因地制宜,强力推进马家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到2018年,建成高标准马家柚基地4000亩。

蓝莓:大力建设标准化高产蓝莓基地,到2018年,新建高产优质蓝莓基地300亩。

杨梅:以十六都村现有杨梅基地为基础,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到2018年,新建杨梅基地800亩。

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火龙果:到2018年,发展火龙果基地300亩。

麒麟瓜:到2018年,发展麒麟瓜基地200亩。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8年,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分别发展到1家、2家、5家,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50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18年,马家柚,杨梅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马家柚、蓝莓、杨梅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

坚持把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通户公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努力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集镇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城市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

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治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18年,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以上,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三)着力推进第三产业升级,促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1、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采用“集中推进、点面并进”的方式,做大传统产业——马家柚产业,按照“合作社加农户”的思路,做好特色产业——蓝莓,火龙果产业,坚持“企业经营、分片推进”的方针,尝试打造观光产业——瓜、果、林。

2、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业

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相融合,提升内涵,将休闲、观光、养生相统一融入山水,将时光小镇、秀美乡村、特色产业相映衬汇入生态,按大旅游思路来谋划产业布局、来推动基础建设、来提升服务水平、来做亮旅游名片。

(四)着力改善民生,全力推动扶贫工程的实施。

1、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紧紧围绕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目标,立足贫困地区及扶贫产业发展的实际,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全面落实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技术指导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实现贫困村户户有项目、村村有产业,确保通过扶持产业发展解决一批扶贫对象脱贫问题。

2、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注重改善村完小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到2018年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失学。

3、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4、全面开展健康扶贫工作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深化改革创新思路为动力,发挥医疗卫生行为的优势,号召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踊跃参与,出钱出力,制定医疗扶贫工作计划,用真心、出真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扶贫。至2018年末,全镇农村贫困对象,一般疾病患者彻底治愈,大病患者及时住院治疗并获得救助,慢性病患者有基本医疗保障,让每个贫困人口都能健康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有效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5、健全社会保障扶贫工程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6、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工程

围绕茶、果,蔬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7、切实推进电商精准扶贫工程

以全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中的一般贫困户和低保贫困户为重点对象,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党政推动、市场运作、基础配套、协会牵引、试点示范等关键环节的工作,从2015年到2020年,全镇实现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交易额年均增长80%以上,全镇8个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全镇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建成覆盖全镇的村级电商服务站,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目标,保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8、加速推进安居扶贫工程

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瞄准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群众、住房最危险的农户,全力为贫困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以精准识别贫困户为基础,对贫困户的住房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入户拍照、登记造册,确保一户不漏、一户不虚,把住房困难贫困户全部纳入改造范围,做到危改对象精准。在改造方式上充分尊重贫困户个人意愿,逐村编制改造方案,因地制宜,积极引导鼓励各村集中建设,对不适于集中建设的村庄,采取适当集中或原址翻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做到危改措施精准。对危房改造的每个步骤明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力争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9、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扶贫工程

脱贫攻坚,离不开基础先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要求,打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使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扶贫工作实效,让农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部门联动,合力攻坚。加强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发挥行业、部门减贫治贫的职能和作用,用足扶贫政策,杜绝重复投资,形成强劲合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针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电力保障、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涉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扶持2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2015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四个“最后一公里”,着力实现“四个全覆盖”。

10、大力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组织实施生态保护扶贫计划,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源开发、增加就业等方式,保护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到2020年,全镇贫困地区人口都能从生态保护中获得更大收益,贫困农户生态产业和保护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五)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星级”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秀美乡村建设

重点选择碧石,十六都,沙溪,沙田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配套设施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镇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镇扶贫工作站负责全镇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村成立脱贫攻坚先锋队,由镇挂村领导担任队长,负责该村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区直单位帮扶联系村、帮扶干部包户,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镇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

紧扣致贫原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村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

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

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就学,健康医疗,危房改造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

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的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

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

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